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植物中毒系列專題 (三)山菜及野生蕈類

植物中毒系列專題 (三)山菜及野生蕈類

撰文者:李凱如 護理師*

發文日期:112年6月1日

春暖花開,正是至野外郊遊踏青的好時節。而食用山菜可品嘗出自然的原味,以及當季盛產、都市中少見的野味,深受國人喜愛。前篇植物中毒系列專題(二)常見食用蔬果提及「茄科」中的馬鈴薯所含之天然生物鹼容易導致中毒,以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1985-2022年所獲資料統計,國人因茄科植物導致之意外中毒,佔所有植物意外中毒7%。原因除了食用變質的馬鈴薯之外,多數為食用山菜所致。

    茄科(Solanaceae)植物有重要經濟價值,許多常見的蔬菜水果都屬此科,例如:馬鈴薯、圓茄、番茄、辣椒、枸杞等。然茄科植物中許多種內含有生物鹼,具有抗乙醯膽鹼毒性,不當食用會出現抗乙醯膽鹼毒性症狀。例如,俗稱烏甜仔菜的龍葵(Solanum nigrum),是原住民餐桌上常見的美味佳餚,許多人小時候也有食用其成熟黑色漿果的經驗。龍葵全株含少量茄鹼(solanine),尤其未成熟的龍葵漿果,茄鹼含量更高。生食龍葵有極高機率導致中毒,除了噁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外,也可能出現頭暈、抽蓄、甚至昏迷等嚴重中毒症狀。然而依本院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楊振昌主任曾於食藥署召開之記者會上表示,龍葵只要川燙或炒熟,中毒機率即大幅降低,可酌量安心食用;然而若本身較為敏感,宜多斟酌再食用。1而茄科家族中的食用蕃茄與刺茄(Solanum capsicoides),單看果實長相類似,中心就曾接獲於山產店誤食刺茄之個案,出現意識混亂、嘔吐、高血壓、心跳快等類似抗乙醯膽鹼毒性症狀表現。刺茄全株有毒,外觀與番茄之間差別僅在花萼上是否有尖刺,如下圖。

         

左圖為刺茄,莖、葉及花萼皆帶尖刺,全株有毒,不可食用;右圖為食用蕃茄 (照片取自農委會農業知識入口網https://reurl.cc/gZlakV)

其他中心接獲茄科植物誤食中毒導致抗乙醯膽鹼毒性,尚有食用「百合」燉湯或中藥者,症狀多以神智不清、嘴巴乾燥、排尿困難、出現幻覺等表現,經查,超過六成為誤食大花曼陀羅(Datura suaveolens)。<本草綱目>中有關大花曼陀羅的記載:「相傳此花釀酒飲,引人笑、令人舞。」其內含之東莨菪鹼(scopolamine)及顛茄鹼(hyoscyamine)等生物鹼,對神經及中樞系統的毒性可見一般,國外亦有兒童誤食大花曼陀羅之種子而致死案例。

另外,臺灣氣候溫暖潮濕,中心接獲之蕈類中毒不算少見,新聞也時有報導。蕈類是一個龐大家族,常見的可食用香菇、花菇、冬菇等屬於蕈類中的小皮傘科(Marasmiaceae),富含多醣體及胺基酸,被認為是高營養價值的食物。而蕈類中有許多有毒種類,世界上毒蕈有150-250種,臺灣已知毒蕈也有60餘種。以中心接獲數據,國人誤食毒蕈佔所有植物意外中毒8%,多為自行採摘誤認導致;時間點以夏季雨後最容易出現,而誤食毒蕈種類經辨識後多為綠褶菇(Chlorophyllum molybdites),但有更多的中毒個案,其實無法辨認所食之毒蕈種類。蕈類形體多元,一般民眾難以判斷其種類,更遑論判斷可食用與否。坊間流傳謠言毒蕈的特徵,例如外表鮮艷、具有菌托、沒有蟲蛀、使銀器變黑等等,其實並非毒蕈獨有,因此並非判斷野生蕈類有毒與否之依據。

例如下圖為筆者攝於延平河濱單車道,貌似傘菌科禿馬勃屬,子實體大(蕈蓋上為十元硬幣)、表面凹凸不平且無蟲蛀。外型奇異且無蟲蛀,貌似有毒、經查雖無毒,但也建議不可食用;碰觸時若孢子噴出,還可能引發過敏。

攝影/李凱如,202304攝於延平河濱單車道

下表為常見毒蕈中毒症狀分類及表現:

系統分類

毒性症狀表現

毒蕈舉例

致幻型

精神興奮、錯亂、幻覺

橘黃裸傘(Gymnopilus junonius)、毒蠅鵝膏菌(Amanita muscaria)、 裸蓋菇屬(Psilocybe)

腸胃型

強烈噁心、嘔吐、腹痛及腹瀉

綠褶菇(Chlorophyllum molybdites)

肝損傷型

具肝毒性、肝臟細胞壞死、黃疸

鱗柄白鵝膏(Amanita virosa)、   鬼筆屬(Phallus)

腎損傷型

寡尿、間質性腎炎、腎衰竭

奧來絲膜菌(Cortinarius orellanus)

溶血型

血尿、血便、肝脾脹大、出血

鹿花菌(Gyromitra esculenta)

其他

橫紋肌溶解、呼吸及循環衰竭

族繁不及備載

 

以上述介紹可知,由於山菜及野生蕈類大多非平時常見之食用蔬果,形體多元,單就外觀難以判斷是否有毒,若不慎誤食有毒種類,還有致命危機。因此中心建議,若無法明確辨認種類,非必要時千萬不要擅自食用;幼童及寵物於野外活動時,家長亦須特別留意,以免導致中毒憾事。若不幸誤食,應立即將口中剩餘物質吐出,漱口、切勿催吐;若無法辨別是否需就醫,可來電中心諮詢。

衛生福利部暨臺北榮總臨床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

24小時諮詢專線:02-2875-7525 ext.821

參考資料

  1. 【闢謠】龍葵吃了會中毒?正解:煮熟可安心吃,生食一天勿超過 5公克│上下游 [Internet]. 上下游News&Market. 2022 [cited 2023Apr7].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22417/
  2. 刺茄圖鑑. 農業知識入口網. [cited 2023Apr7]. Available from: https://kmweb.c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plant_illustration&id=441
  3. 楊振昌. 蕈類中毒. 臨床醫學 2005; 56: 276-95

 

作者資訊

*衛生福利部暨臺北榮總臨床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 諮詢師/護理師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