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心血管介入治療科

團隊成員:盧澤民主任、黃柏勳醫師、張效煌醫師、許喬博醫師、黃少嵩醫師、呂信邦醫師、常敏之醫師、   吳道正醫師、陳嬰華醫師、張俊欽醫師、黃偉杰醫師、蔡泉財醫師、蔡依霖醫師、許百豐醫師、吳承學醫師。

醫療特色:

整合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血管內支架置放術以及外科繞道手術,心臟內科與心臟外科由Team Approach(EuroSCORE、STS SCORE以及SYNTAX SCORE)評估病人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治療方式。心臟內科目前有6間最先進的心導管設備,除了傳統的冠狀動脈,近年來更積極發展各項更先進的影像導引介入治療,每年4000台介入手術為國內及亞太介入性心臟醫學中心,以實證的方式,公正的評估病人最應該接受的治療方式。

 

介紹:

於民國七十二年完成國內第一例經皮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

自從一九二九年人類第一次將導管伸入人體心臟後,數十年來,心導管檢查已成為心臟功能結構檢查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在一九七七年第一例冠狀動脈成型術在人體成功後,經由心導管操作的冠狀動脈介入性治療,使心臟學邁入了一個新的紀元。臺北榮總心臟內科於民國五十三年成立心導管檢查室,王石補主任在民國七十二年七月完成國內第一例經皮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之後病患日益增加,近年來每年接受心導管檢查的個案數高達五千人次,而接受介入性治療者亦有兩千人次。目前,心導管檢查與介入性治療已是冠心症的標準治療方式之一,本院堅強的心導管醫療團隊,在複雜冠狀動脈疾病的介入治療方面擁有高度專門技術及豐富的經驗,能進行各種複雜及高風險介入性治療,包括利用各式最新術式及器具進行慢性全阻塞病灶之介入治療、複雜性左主幹冠狀動脈分岔病灶之介入治療、冠狀動脈鑽石研磨鑽石研磨術、塗藥血管支架置放、可吸收血管支架置放及塗藥氣球等,且長期療效顯著。本院在介入治療時超過七成病患使用血管內影像 (血管內超音波或光學同調斷層掃描),血管內影像導引下介入治療不僅降低手術風險及長期預後。針對藥物治療不佳頑固性高血壓的病人,目前已引進腎動脈燒灼手術補助降低血壓。

本院每年舉辦大小型複雜左主幹冠狀動脈分岔病及慢性阻塞性病灶手術示範,跟國內外大師討論最新的治療方式,以精進及培養下一代。本院介入性治療的醫師常至國外醫療學會做學術報告,而且持續隨著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吸收新知及學習最新技術。此已使得本院心臟內科在國內心導管介入性治療居於領先的地位。

應用奈米科技研發新的血管支架材質,技術領先全球

目前在臨床上氣球擴張和血管支架置放術是治療冠狀動脈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如何預防或減少血管支架的再狹窄,仍然是冠狀動脈疾病介入性治療上的一個重要課題。新一代藥物塗層支架的研發,包括支架材質的改良,支架表面氧化物顆粒的奈米化,新的塗層藥物、生體可吸收支架、免聚合物塗藥支架等都具有相當大的潛力。從1998年起,臺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林幸榮主任、心臟血管外科施俊哲教授及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施俊明主任,與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蘇雅洋博士、Prof. Gerhardt RA合作,應用我們研究團隊所發展的獨特技術,將目前市面上血管支架表面覆蓋的多晶型氧化物奈米化完全地轉變成非晶型氧化物,不僅使得氧化物顆粒變的很微細且可以非常均勻地覆蓋在金屬支架的表層,使得支架表面不會產生腐蝕現象、不易形成血栓、且可以抑制血管內膜增生和可望降低血管支架的再狹窄。本研究發表二十多篇論文於SCI雜誌,2000年施俊哲醫師獲得國立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2005年施俊明醫師獲得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本研究成果榮獲2005年Allan B. Dove Memorial Medal Award, the Wir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和2008年臺北榮民總醫院50週年院慶「重要學術成就」獎,且於2008年榮獲英國專利。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