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頭頸部血管狹窄的診斷和治療

 

何謂頭頸部血管狹窄?

腦中風分為兩種型態: (1) 缺血性中風: 因腦血管阻塞而導致腦細胞缺血;(2) 出血性中風: 因腦血管破裂,產生血塊壓迫腦細胞及影響供血。缺血性中風佔了75-80%,而頸動脈狹窄是缺血性腦中風的極重要原因。腦中風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三名,僅次於心臟疾症。

 

當頭頸部血管逐漸地被膽固醇和其他物質堆積在內壁上時,便會造成動脈狹窄,而堆積物被稱為「斑塊」。此斑塊有破裂或斷裂的可能性,而血液凝塊(即血栓)便會形成,如果一小塊血栓掉落而順著大血管通往腦部,血栓會卡在腦動脈中,減少流向腦部的血流量,則引起該區域中的腦細胞死亡,稱為腦梗塞也就是所謂的腦中風。

 

頸動脈狹窄會出現的症狀有: 單側單眼暫時性黑朦、肢體無力和感覺異常、無症狀突然頭暈或瞬間暈倒。其相關危險因子主要有5個: 糖尿病、高血壓、菸、酒、高血脂。預防頸動脈狹窄建議定期做健康檢查、改變飲食(減少鹽分攝取、少吃油炸類食物)、保持運動、注意日常保健(減少熬夜與過勞、保持心情輕鬆、作息正常)。

 

多數的血管疾病檢查方法無法因抽血而得知,須經由影像學診斷。像是一般頸部超音波檢查可以看出部分的血管狹窄及血流變化,而磁振造影或電腦斷層檢查可以看出大多數的頭頸部動脈狹窄,這兩種是屬於比較沒有侵略性的診斷工具。而最準確的診斷工具但具有侵略性的檢查則是血管攝影檢查,因為需要在鼠蹊或是手臂上留下一個穿刺傷口,因此是上述的兩項檢查不確定時,或是考慮做治療前才做的進一步評估。

 

治療頸動脈狹窄可明顯降低腦中風的發生率

目前有三類主要方式:

1. 藥物治療: 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但是假如病患的頸動脈狹窄直徑大於60%,藥物治療是不夠的,須考慮使用下列其他兩種積極性治療。

2. 外科手術 (頸動脈內膜剝離術): 是使用手術清除血管阻塞的傳統介入性治療方式。研究證實可有效降低嚴重頸動脈狹窄的腦中風發生率,手術成功率達95%,約有2-5%的併發症發生率,一般多在全身麻醉最下進行手術。

3. 頸動脈支架置放術: 是近年來最廣泛使用的新微創治療模式,使用支架材質的進步與置放技術將狹窄的血管擴張開來,便恢復足夠的血管空間使血液流通過。此置放術可有效降低這類病患腦中風的發生率,手術成功率約在97-99%,約有3%的手術併發症,一般在局部麻醉下即可進行。病患若有症狀性狹窄大於60%或無症狀性狹窄大於80%,可詢問醫師是否適合以頸動脈支架置放進行治療。

最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