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乳癌治療

早期乳癌手術後輔助性化學治療

臺北榮民總醫院乳房醫學中心

 

早期乳癌除了手術外,還要做些什麼?

罹患乳癌要了解自己的疾病狀況,像是腫瘤大小、期別、或是轉移的情況。再來,一定要了解最重要的病理生物標記:荷爾蒙受體、HER2、Ki-67 腫瘤參數。

 

依據這些病理標記就能先評估自己是不是復發的高風險族群,還能了解自己的狀況適不適合做手術前化學治療,在開刀前縮小腫瘤與降低期別。在開刀前,與醫師討論自己的手術治療方式。手術之後再討論手術後續的治療方式。

 

手術後化學治療的重要性

一般來說,乳癌手術之後有的人會疾病復發,是因為發生了肉眼看不見的癌症微小轉移,才會在手術後轉變成明顯的癌症復發或轉移。所以,手術後還是要接受化學治療,以減少復發的危險性,相對能提高乳癌治癒的機會。

 

什麼樣的情況常建議要做化學治療?

有三種情況常建議要做化學治療:

  • 第一,腫瘤已經大於兩公分;
  • 第二,腋下淋巴結轉移;
  • 第三,三陰性乳癌,也就是荷爾蒙受體和 HER2受體都是陰性的族群。因為復發風險高,而且藥物選擇比較少,所以目前還是以化學治療為主。

 

手術後化學治療藥物與療程介紹

  • 第一類是小紅莓類,目前已經發展出二代小紅莓 Epirubicin 和微脂體小紅莓 Liposomal doxorubicin (Lipo-DOX)。
  • 第二類是紫杉醇類,有太平洋紫杉醇 Paclitaxel 和歐洲紫杉醇 Docetaxol。
  • 第三類就是其他藥物,有癌德星 Cyclophospamide、5-FU (Fluorouracil) 以及箔金類 Cisplatin、Carboplatin。

 

通常第一種標準治療方式會用到小紅莓類加上癌德星,或打紫杉醇類加上癌德星。每三週施打一次,共 4 到 6 次療程。

 

第二種標準治療方式會使用小紅莓類加上癌德星,每 3 週施打一次,共 4 次療程;接著再打紫杉醇類,也是每 3 週施打一次,共 4 次療程,全部加起來總共 8 次療程。

 

還有一種很重要的治療方式是劑量密集式化學治療。就是以相同的化療處方劑量,把原來間隔 3 週,縮短為 2 週注射一次,配合白血球生成素的使用。這是因為手術切除後,如果有殘存的癌細胞,癌細胞的生長速度會加快。劑量密集性化療可增加細胞毒殺的有效性,並預防癌細胞產生抗藥性。

 

這樣的治療方式,在研究上顯示可以延長無病存活期和整體存活期。而且這樣的治療並沒有因為施打時間間隔變短而提高副作用發生率。最重要的關鍵是配合白血球生成素的使用。

 

劑量密集式化學治療的主要藥物療程中,在針對 HER2 受體呈陰性的人,通常使用小紅莓類加上癌德星,變成每 2 週施打一次,共 4 次療程,然後再打太平洋紫杉醇,也是每 2 週施打一次,共 4 次療程,總共 8 次療程。這 8 次都要配合白血球生成素的使用。

 

第二種標準治療方式,也是先使用小紅莓類加上癌得星,每 2 週施打一次,共4 次療程,一樣要配合,白血球生成素的使用。接着再打太平洋紫杉醇,變成每 1 週施打一次,要打 12 次療程,這段期間可能就不需要使用白血球生成素。

 

而在 HER2 受體呈陽性的病人,標準治療方式一樣會使用小紅莓類加上癌德星,每 3 週施打一次,共 4 次療程。接着再打紫杉醇類,可能會選擇歐洲紫杉醇,每 3 週施打一次,共 4 次療程,或是太平洋紫杉醇每 1 週施打一次,共 12 次療程。這時再加上抗 HER2標靶治療,每 3 週施打一次或是每 1 週施打一次,總共需要注射一年。

 

結論

對早期乳癌而言,目前最大的目標在於考量復發風險,進而決定治療的強度及方式。所以您需要知道自己的病理標記,了解自己的乳癌是哪一種類型。如果屬於高復發風險,像是腫瘤較大、腋下淋巴結有轉移、HER2 陽性、荷爾蒙受體陰性、或三陰性乳癌患者等等,醫師會建議需要接受化學治療的機會就比較高。

 

雖然手術能夠切除癌症病灶,但因為癌細胞十分微小,潛伏在體內,無法由手術切除,適當的手術後輔助性化學治療,才能夠抑制這些看不到的癌細胞,降低手術後復發及轉移的風險。


 

 

 

回乳癌治療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