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支持準備

 

若得到乳癌,該從醫師那裡知道什麼?

臺北榮民總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 趙大中醫師

 

在台灣,乳癌是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每年會有超過一萬名的女性同胞新診斷罹患這個惱人的疾病。當醫師告訴病患可能罹患乳癌時,我們建議病患就應該開始儘可能收集病情的有關資訊。

 

這些資料可大分為二類,特別是針對早期乳癌而言;第一類是手術前的資訊:乳房腫瘤發生於乳房的那個部位,腫瘤本身有多大,腋下淋巴結是否可能有轉移、身體其他器官是否轉移,這些資料我們稱為臨床分期。根據這些初步資料,病患就可以和醫師討論手術的術式;若腫瘤較小(如小於2公分)或相對於乳房整個體積仍屬小範圍,為了將來乳房部位的美觀,病患其實可以選擇乳房保留手術;在台灣,乳癌病患採取乳房全切除手術的比例一直比歐美國家高,而合併局部放射治療的乳房保留手術其實效果和改良型乳房全切除手術效果一樣好,所以病患可以和醫師討論採用乳房保留手術的可能性。

 

另一個醫界已廣泛採行的是腋下前哨淋巴切片術;針對在影像學檢查(如乳房超音波及乳房X光攝影檢查)腋下淋巴結不像有乳癌轉移的病患,外科醫師可以在手術施行的之前或同時,由乳房的腫瘤病灶打入標記物質(如染色劑或放射性同位素),然後在同側腋下取出最先染上標記的淋巴結,以病理檢查方式判斷是否腋下淋巴結遭受癌細胞轉移;若有,則可進一步進行腋下淋巴結清除術:將腋下淋巴結清除乾淨;若無,則可免除上述手術及其將來所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包括上肢淋巴水腫、肩關節行動不便與疼痛等。另一方面,病患也可和醫師討論是否在乳癌手術的同時,立即進行乳房重建,這些都是選擇乳癌手術是否影響未來美觀的重點,而且並不會因此降低手術的成功率。

 

再來我們要談的是乳癌手術後病患所應獲得的資訊,這個資訊主要是病理報告的部分,包括腫瘤的實際大小(Tumor,T),腋下淋巴結是否轉移及轉移的個數(Node,N),加上臨床及病理判斷其他器官是否轉移(Metastasis,M),這些資訊我們稱為病理分期。除了病理分期之外,病患還儘量應該知道的資訊包括:荷爾蒙接受體(指動情素接受體ER,及黃體素接受體PR)是否陽性,最好更知道陽性細胞的百分比;HER2是否陽性;細胞惡性度的分級(分1~3級,第3級較惡性);在腫瘤周圍是否有微血管及淋巴管的侵犯等。有了這些資料,病患就可以和醫師進一步討論將來所需要的治療。

 

舉例而言,腫瘤越大(特別是大於5公分),腋下淋巴結有轉移(尤其是大於4顆),低荷爾蒙接受體的表現,細胞惡性度第3級,腫瘤周圍有明顯的微血管及淋巴管侵犯,HER2陽性等這些都是可能必須化學治療及選擇化學治療藥物的依據。反之,若腫瘤小(如小於2公分),腋下淋巴結無轉移,荷爾蒙接受體高表現(如大於50%),細胞惡性度為第一級,腫瘤周圍沒有微血管及淋巴管轉移,HER2陰性等,這些因子的表現就可能讓病患只接受荷爾蒙治療的可能性大增。另一方面,HER2陽性的病患,接受標靶治療(trastuzumab,Herceptin,賀癌平)合併化學治療預防復發的效果最好。而手術後放射治療的適應症則包括:腫瘤較大(如大於5公分),腋下淋巴結陽性(特別是超過4顆),及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病患等。當然,在現在及未來我們也已有一些乳癌基因表現分析的工具,將來可使「個人化治療」這件事做的更完美。

 

由上述這些簡單的說明,病患就可大致上瞭解自己將準備接受的治療內容,也許就會發現乳癌並不可怕,自己的病情與治癒的機會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回支持準備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