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支氣管擴張症的評估及治療
撰文/潘聖衛醫師(台北榮總胸腔部主治醫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副教授)
馮嘉毅醫師(台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感染免疫科主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授)
支氣管擴張症是一種慢性呼吸道疾病,症狀如慢性咳嗽、膿痰等,急性發作時則會有喘及發燒等反覆呼吸道感染的表現。
支氣管擴張症的病因,有一半以上是找不出原因的。在東亞地區,過去的肺部感染及肺阻塞為主要相關病因,其他風險因子包括全身性免疫缺陷、纖毛運動障礙、結核病及非結核分枝桿菌(NTM)感染等。這些因子會導致呼吸道排痰功能不良,使肺部易受細菌感染並產生發炎反應,進而造成支氣管的不可逆性擴張。支氣管擴張的結構變化又進一步加重反覆感染風險,形成惡性循環。在影像檢查中,胸部X光可能顯示支氣管壁增厚,電腦斷層可清楚看到支氣管擴張或囊狀變化,甚至黏液堆積或發炎小結節等,這些徵象可用來確認診斷。
診斷確定後,由於支氣管擴張症常合併其他共病症,如肺阻塞及自體免疫疾病,同步治療這些共病症可能改善部分症狀。慢性症狀的處理方法包括以下幾點:1) 氣道清痰技術,如拍痰、姿勢引流、振盪呼氣正壓療法等,能幫助排出痰液、減輕症狀並改善肺功能。2) 霧化吸入性生理食鹽水,可降低痰液黏稠度並提升生活品質。3) 肺復原,透過吸氣肌訓練和運動訓練,改善呼吸困難及患者的生活品質。這些治療大多可於門診指導後在居家進行,對患者來說具有可行性。
若患者出現急性惡化如肺感染及呼吸困難,因多由感染引起,需根據風險及痰液培養結果選擇適合的抗生素治療。對於每年多次急性惡化者,若為綠膿桿菌反覆感染,建議短期抗生素治療後接續吸入型抗生素療法;若為非綠膿桿菌感染,則可考慮長期使用口服巨環類抗生素(Macrolide類)以減少急性發作次數。
綜合以上內容,建議對有慢性咳嗽、痰液不易排出、呼吸困難及懷疑反覆肺感染者,及早就醫檢查是否有支氣管擴張症,同時接受全方位的評估以開啓藥物及非藥物的治療,進一步改善生活品質及長期預後。
最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