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中醫癌症觀

中醫癌症觀
中醫對癌症的觀察
傳統醫學科 吳大鵬醫師
100.05.25

中醫通過觀察紀錄,很早就開始對癌症進行探求。
在《內經》裡有:「黃帝問於歧伯曰:『石瘕何如?』歧伯曰:『石瘕生胞中』」;在《周禮.天官》裡有:「有瘍醫下士,掌管腫瘍……等病」;《晉書》中記載:「初帝自有大瘤疾,使醫割之」;《隋,諸病源候論》提到了「癥瘕」;在《宋.三因方》對所謂的「癭瘤」有所描述。而第一次確立「癌」這個病名,應該是在《宋.衛濟寶書》;到《元.丹溪心法》又記錄了「乳癌」。元朝以後的醫書中,也有對「腎癌」與「舌癌」(舌菌)的詳盡描述。

如提到腎癌的症狀時,說到「馬口內生堅硬豎肉一粒,數年後腫大劇痛,肉翻花如石榴,甚或流血如注。」這與今日被稱為「陰莖癌」的症狀相似。而古人所謂的舌癌,則是:「初起如豆,漸大如菌,疼痛紅爛無皮,朝輕暮重。」如果將古文口語化後,其實與現代的說法無異。

其他沒有以「癌」為名,但症狀卻很類似癌症的尚有許多。例如「繭唇」的症狀是:「唇腫重出如繭,或本細末大,如繭如瘤…若患者忽略,治者不察……反為翻花敗症。」類似現在的唇癌。「噎膈」的症狀是:「噎枯在上,咽喉擁塞,飲雖可入,食不能下;膈枯在下,胸臆否悶,食雖可入,至胃復出。」接近「食道癌」或「胃癌」的徵狀。「失榮」的症狀是:「生於肩項、耳前、耳後等處,初起如痰核,日久漸大,堅硬如石,推之不動,按之不移,一年半載方生陰痛,氣血漸衰,形容削瘦,破爛此斑,滲流血水,或如泛蓮。兼多穢氣,愈久愈大,愈潰愈堅。」基本符合了惡性淋巴瘤由早期到晚期的症狀。

此外,尚有石癭、石疽、石瘤、骨瘤、腸覃、積聚等病的症名,都記錄了可摸到的堅硬腫塊,其情況和癌症的腫塊極為相似,而某些致命的惡瘡、癰疽、翻花瘡等也未必不是癌症。

可見古代中醫,雖然沒有將某一類疾病特別以「癌」為名,但卻早已經注意到這一類疾病與對健康的重大影響。(1)

中醫對癌症成因的推敲
現代醫學認為,細胞自身產生,或者由外在環境接觸而得的毒素,如果不正常地集結及互相影響,會導致身體發生畸形性質的異物,是「癌」症成因之一。中醫將這類因素,稱為「瘀滯凝積」。如《外科大成》就說:「夫癭瘤者,由五臟邪火濁氣,瘀血痰滯,各有所感而成。」

另一個被現代醫學認可的癌病成因,是飲食起居不適當。其實,中醫也早就關注其中的關連性。《證治彙補》將:「膏梁厚味,醇酒淫慾,動脾胃肝腎之火,致令血液衰耗,胃脘枯槁。」列為噎膈(食道癌、胃癌)成因之一;明代著名醫學家龔廷賢所著《壽世保元》,推測繭唇(唇癌)的成因之一是:「或因厚味積熱傷脾。」

而情緒因素與癌症的關係,現代醫學日漸重視,但中醫可能是最早觀察到這一點的。朱丹溪說:「(婦人)不得於夫,不得於舅姑,憂愁鬱遏,時日積累,脾氣消沮,肝氣橫逆,遂成隱核,如鱉棋子,不痛不癢,十數年後,方為瘡陷,名曰乳癌。」他認為長期的憂愁抑鬱,引致臟腑之間的不平衡(各種生理機能不協調),是乳癌的成因。其他中醫書籍對失榮(惡性淋巴瘤)、噎膈(食道癌、胃癌)、繭唇(唇癌)等的成因,也有類似的說法。如「憂鬱失志……所由成」(證治彙補),「此由先得後失,六慾不遂」,可見中醫認為情緒因素,廣泛地與多種癌病的形成有關。(2)

基於「瘀滯凝積」、「飲食生活無度」與「情緒因素」這三個形成因素,因此中醫用藥的方針,一般主要會用到有以下幾類藥物:
化痰藥物:半夏、陳皮、南星、皂角刺…等。
消瘀藥物:紅花、歸尾、桃仁、三七、三棱…等。
軟堅藥物:昆布、海藻、海帶、紫菜…等。
行氣藥物:木香、砂仁、烏藥、蘇梗…等。
解毒藥物: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連翹…等。
近年來更將研究的觸角,延伸到民間草藥對治癌的效果,如:八角蓮、白花蛇舌草、長春花…等。

中醫對癌症的預防
中醫既然歸結出癌病發生的原因,其預防方式,就是消除不利的因素:
既然憂愁、痛苦等情緒會誘發癌症,那麼,抱持堅強的信心和樂觀快樂的情緒就可使癌症發生的機會大為減少。

既然飲食起居不正常可能造成癌病變,那麼《內經》:「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形勞而不倦」的建議便更見可貴。從這觀點出發,中醫認為在飲食方面,每日進食要有定時,不可過飢過飽。多選清淡平和,容易消化的食物,也不要常吃燙熱的食物。脾胃虛弱的人,在月經期中或產後不久的婦女,則不宜吃生冷的食物。

而工作、活動和休息方面,睡眠時間要充分,起床最好定時;好逸惡勞固然不可取,但要循著一定的法度去適量勞動,過量反增勞損。性生活也是中醫談論防病的重要一環,放縱過度的性生活,會削弱身體,導致百病叢生,尤其是酒醉後發生性行為,更嚴重違反中醫的防病原則。

而中醫主張及早消除瘀滯凝積,用現代的說法,就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中醫很重視癌前期的病變(黏膜白斑、皮膚角化、慢性潰瘍、疫肉、結節等),主張用祛除瘀滯,使之消散,以免成為心腹之患。(3)

中、西醫結合的癌症治療
目前中、西醫最常見的結合方式,是在放療和化療階段的分工。

超過半數的放療患者會出現惡心嘔吐、骨髓抑制、心肝腎功能損害等症狀,中醫、中藥可以幫助患者減輕不良反應,解決消化道的不適,使患者以比較健康的身體承受化療。

即便對於不能放化療,也不能手術的患者,比如老年人、心肝腎功能不好、體質弱的患者,應用中醫藥可以改善他們的臨床症狀,延長生存期,使他們帶瘤期間的生活品質更好。

綜合而言,不論任何腫瘤治療:手術、化療或放療後,都必需增強身體之免疫及體能,傳統醫學(中醫)在這方面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所以中、西醫結合治療惡性腫瘤,是腫瘤治療之最新及必然趨勢。(4)

參考資料:
1.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學(中)   陳貴廷   楊思澍主編  1991年7月第一版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中醫內科學 知音出版社
3.李忠《臨床中醫腫瘤學》瀋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2 年 8 月 .
4.中醫現代腫瘤學 楊金坤著 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