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淺談耳聾之中醫治療

淺談耳聾之中醫治療

耳聾乃指聽力下降、甚至喪失的耳病。在中醫的文獻記載中,對耳聾的記錄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內經》則提到了多種耳聾的針刺辨治。耳聾可能為突發性發作,亦有因退化造成的漸進性聽力下降。中醫治療方面,可藉由針刺及藥物,辨證施治,改善病情。近期國內外對針灸治療耳鳴、耳聾多有研究,並證實針灸對耳聾確實有一定治療效果。

突發性耳聾目前發作原因、機制尚未完全釐清,但有部份研究認為,本病與腦血管供應障礙有關。腦部的血液供應來自頸內動脈及椎基底動脈,若血液供應不足可能影響聽神經及皮質中樞功能,導致突發性耳聾及皮質中樞功能損傷。內耳供血則來自於椎基底動脈的分支,若發生血栓、缺血、血管痙攣等,均可引起內耳供血不足,引起突發性耳聾。透過現代研究發現,針灸可提高血液的含氧量,改善內耳循環、耳蝸微循環,使聽覺毛細胞再生,改善耳聾狀況。此外,頸部肌肉僵硬也會影響腦部血液供應,故臨床上將藉由針刺及頸椎整複,對治療耳聾也有一定成效。

針灸治療方面,根據不同研究及統計,臨床多取用局部及循經取穴,如聽宮、聽會、耳門、翳風、率谷、中渚等穴位,調達局部經氣,疏通耳道閉阻,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另可依情形不同,突發性耳聾可加用列缺、外關、太衝、風池、後溪、翳門等穴;偏於退化性耳聾則可選用太衝、太溪、足三里、三陰交、肝俞、脾俞、胃俞、腎俞、合谷等穴。利用遠端穴位,可調整各經絡機能,增強對耳聾的療效,除此之外,耳穴使用也很常見,常用耳穴如神門、肝、腎、脾、心、腦、皮質下、內耳等穴位點;或使用頭皮針等,對耳聾治療都有一定幫助。

由中醫來看,突發性耳聾的發病機制複雜,但歸結病因多有氣血通行不暢、甚至氣滯血瘀的問題,造成內耳循環不良。在中藥治療方面,除針對病因分型論治,還會使用活血化瘀、調暢氣血的藥物如紅花、丹參、川芎等藥物,可有效改善內耳微循環。退化性耳聾則多屬虛症,依全身狀況不同,可選用補養藥物如耳聾左磁丸、腎氣丸、益氣聰明湯等方劑調理。
在針灸及藥物治療之外,有耳鳴或耳聾症狀的患者,也可在家中自我保健按摩。可將食指或中指置於外耳道口,輕輕按壓外耳道口及耳屏處,按壓後再將手指移至耳後,再度按摩,直至稍覺痠痛即可。注意不需過度按壓,以防經氣阻滯。
目前研究顯示,針灸治療的療效較單獨使用西藥或中藥佳,而針灸與結合西藥或中藥治療,其療效也優於單獨使用西藥或中藥。若有耳鳴、耳聾困擾的患者,可尋求專業中醫師處置,且在症狀發生初期即開始治療,可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成效。

 

臺北榮總傳統醫學部 賴彥君醫師 整理

104年8月20日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