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腹主動脈瘤

 

為何特別提到「腹部主動脈瘤」?

位於胸腔內的「降主動脈」在穿過胸腔、腹腔之間之「橫膈膜」後進入腹腔先形成「腎臟動脈上腹主動脈」(腎臟動脈剛好位於腹腔中段,故借此分上、下),在此所有內臟系統(胃、肝臟、腎臟、大小腸等)血液循環皆由此處供應。由於動脈血管於腹腔內比起其他區域較為懸空(胸腔內的血管有心包膜、韌帶、及肺臟的吸氣與吐氣等,間接的支撐住血管,而腹腔內則無),幾條大型血管由此分出,腹主動脈在肚臍附近,再會一分為二,由2-3公分的管徑縮小為1-2公分管徑,各自將血液帶到雙腿。在此處我們稱為「腎臟動脈下腹主動脈」,由於血管管徑的差異,會在此會產生血流壓力差,而血管旁邊又無支撐物,故血管容易於此處產生病變,向外膨漲變形,為動脈瘤最常好發之處,亦稱之「腹部主動脈瘤」(見圖示)。

什麼人較易產生「腹部主動脈瘤」? 

又「腹部主動脈瘤」會有那些症狀?

        腹部主動脈血管瘤常見於一些高危險群血管疾病患者,如「高齡」(50-60歲以上)病患,「男性」罹患機率約為女性四倍,「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抽煙」患者尤其好發。由於此類動脈血管瘤「多無症狀」(僅偶爾出現腰酸、背痛、腹脹等情形),常是在體檢或意外發現腹部有一跳動性腫塊而被診斷出;如未加以注意,往往因為動脈血管管壁病變,彈性疲乏,血管像氣球般向外膨脹隆起後,突然破裂,病患可能因突發性大出血而死亡,故又號稱為循環系統中   「隱形殺手」。

 

如何確定診斷患有「腹部主動脈瘤」?

1、高危險群患者及年長者務必定期(一年一次)接受健康檢查,檢查醫師也務必   仔細觸診腹部。

2、懷疑時先可採用傷害低、價廉之腹部超音波。

3、若要確定了解血管瘤位置、大小及範圍則必須用「電腦斷層」,「血管攝影」,或「血管核磁共振」來加以確認。但要注意的是,此三項檢查過程中,都需要接受注射顯影劑,顯影劑有腎臟毒性,腎臟病患者必須謹用,另外有1-3%的病患可能會對顯影劑產生過敏反應,輕則全身起疹,嚴重時亦有過敏性休克而死亡的危險,故若非經心臟血管外科醫師認定需要,並非列為第一線檢查項目。

得知患有「腹部主動脈瘤」時該注意什麼?

正常腹部主動脈血管約寬2-3公分,血管瘤形成4-5公分時仍可採「保守內科療法」(參見下表內容),避免腹腔壓力過大,並配合定期追蹤檢查避免其快速成長,而「6公分寬以上血管瘤」極可能隨時造成血管瘤破裂,至大出血,故必須盡快接受手術治療。若腹主動脈血管瘤為「偽性血管瘤」或非均勻膨漲,而是向單側單一脆弱點膨脹    「囊狀血管瘤」,則不應觀察,宜盡快手術治療。

 

表一  腹部主動脈瘤保守療法

1、每一年復診一次

2、絕對禁煙

3、控制高血壓、高血脂

4、預防血糖過高

5、避免劇烈運動,如撞擊,拍打腹部

6、避免劇烈咳嗽

7、多吃蔬果類食物以防便秘

 

「腹部主動脈瘤」有那些手術選擇?

一、傳統手術法

        傳統手術法,採全身麻醉,腹部正中切開,將大、小腸置於一旁後,再經由後腹壁將血管瘤完全切除,另以一「直型」或「倒Y字型」人工血管取代。(詳見圖解)

                   傳統腹部主動脈血管瘤治療傳統手術法雖然成功率可高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但病患必須接受深度麻醉,大型剖腹手術,手術時間長,傷口疼痛及手術後腸胃道排氣不順等等因素,致恢復期較久,尤其對高齡或高危險群患者(如慢性肺部疾病,氣喘,心臟功能不佳,腎臟功能不全及曾經接受腹部手術等),手術後併發症風險相對提高或甚至無法接受手術治療。

二、最新醫療科技以微創「主動脈瘤內套膜支架」(Endograft)治療腹部主動脈血管瘤:   

        近十年來,國際心臟血管外科醫學界為改善上述手術之風險,積極研發及推展「主動脈瘤內套膜支架治療法」,台北榮民總醫院亦有鑑於此,為提供國內該病症患者更多更好之醫療品質及手術選擇,特引進該治療法,以鼠蹊部微小切口,在 全身、局部或半身麻醉下,將「主動脈瘤內套膜支架」植入血管內,將病變血管瘤與正常血管間阻隔開來以達到治療效果。由於「腹部主動脈血管瘤」大小,型狀,彎曲度因人而易,每一「人工血管內內套膜支架」皆為個別「量身訂做」,安裝技術必須嚴謹及靠經驗之累積。

        手術若順利進行,病患無需住進加護病房,且手術當天即可進食或下床走動,平均住院天數僅需4-5天,和傳統手術相比,不但在傷口美觀上,手術舒適性及術後復原方面,都有天壤之別。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