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最新消息

人工智慧再進化,內視鏡檢查新突破--腸道病灶變化多,AI通通一次搞定

發佈日期:
發佈者:ecdt
類別:最新消息
點閱數:1089

 

臺北榮總內視鏡診斷與治療中心結合人工智慧技術,研發出腸道內視鏡多模態輔助診斷系統。在侯明志副院長指導下,中心盧俊良主任,王彥博醫師,以及鄭穎淳博士等人領導的團隊,歷經多年的努力研發,研究的結果將於國際內視鏡知名期刊Surgical endoscopy發表。盧俊良主任表示,利用人工智慧來協助內視鏡醫師來做臨床疾病的診斷,是國際間熱門的研究主題,但在以往的相關人工智慧研究,主要是針對大腸息肉的單一病灶的偵測以及辨別來發展。臺北榮總內視鏡中心新近發展的人工智慧大腸鏡偵測系統,除了可以用來執行大腸息肉的偵測及辨別,更領先全球首創可以同時識別多種不同大腸病灶與大腸解剖構造,此系統將可以輔助醫師進行大腸鏡檢查,輔助內視鏡教學,提升內視鏡檢查的品質,造福病患。

 

 

該團隊王彥博醫師指出,在進行大腸內視鏡檢查時,除了息肉的辨識與切除外,醫師同時仍需要觀察其他的大腸病變,並且根據需求使用不同的光源模式來進行診斷。儘管AI醫療影像輔助診斷被廣泛應用到各種內視鏡的臨床輔助診療上,但是目前見到的應用大多僅限於判斷單一的病灶(息肉),至今仍無可用於即時偵測與辨認多重大腸病灶的電腦程式,以滿足臨床實務需求。

 

因此研究團隊透過臨床專業與院內大數據中心的技術整合,在鄭穎淳博士的協助下,共同開發腸道內視鏡多模態輔助診斷系統,該系統可以同時辨識息肉(polyp)、憩室(diverticulum)、盲腸(cecum),用以協助醫師幫忙判別大腸鏡檢查是否已經到達最後最深的位置)以及大腸癌(cancer)等多種病灶,診斷準確度均達90%以上。此外更可以進一步判斷息肉是否為可能轉變為惡性的的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輔助醫師大腸鏡的執行。

近年來大腸癌發生率一直蟬聯台灣十大癌症之首,大腸鏡的檢查是用於早期發現病灶與早期處理的有用工具,透過本團隊研發的AI平台可以每秒30次的頻率來輔助醫師診斷,相當於每位患者每秒同時擁有30加1位醫師來進行內視鏡的檢查診斷服務。展望未來,我們團隊將更進一步,將這套人工智慧系統進行優化的處理,並進行前瞻性臨床試驗,進一步證實該系統在臨床上提升醫療診治的功效,希望在最短的將來可以逐步落實於常規內視鏡執行中,相信可以嘉惠更多患者。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