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臺北榮總3D列印中心

>>下載本文PDF檔<<

臺北榮總3D列印中心

臺北榮總3D列印中心

洪友誠治療師、黃瓅瑩治療師、王德瀚助理、俞文展助理

 

  臺北榮總東院區致德樓旁,身障重建中心一樓,抬頭「臺北榮總3D列印技術發展暨資源整合中心」字樣映入眼簾。此時,右手邊是一大片輔具展示櫥窗,而左邊,就是本院3D列印中心的所在地!

  中心門後,數臺3D列印機正將特殊的塑料以高溫熔化,將噴頭移動至特定的位置,再將塑料擠出。塑料被擠出後,馬上因冷卻而再次固化,堆疊在先前固化的塑料之上,緩緩地,一個實體模型逐漸成形。這就是3D列印機的工作原理──根據電腦中準備好的3D模型,將熔化的塑料一層一層地堆疊起來,最後將電腦裡的3D模型建構出來。這種製造技術又被稱為積層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與傳統上以切削一整塊原料為主的製作方式(Subtractive Manufacturing)不同。事實上,3D列印領域中有各種成型技術,在成本、速度、使用材質上各異。例如,上述的技術稱為熔融沉積成型(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 FDM),是較常見且平價的技術;本中心也有光固化(Stereolithography, SLA) 3D列印機,可以製造出較精細,甚至是可列印出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模型;其他還有選擇性雷射燒結(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SLS)、選擇性雷射熔化(Selective Laser Melting, SLM)等技術,甚至可做金屬列印,但因機器目前還是太過昂貴,本中心現階段尚未採用。

  電話響起,另一頭的醫師詢問能否幫忙重建3D影像,這次是頭骨。首先,與醫師確認病例號與頭骨的範圍,再連上PACS中3D列印專用的伺服器,確認CT或MR的切層厚度是否足夠細緻[註:一般來說,切層厚度小於 1mm 才能做出較令人滿意的模型,否則模型的層紋會很明顯。]接著,以醫學影像重建軟體,根據影像灰階值自動抓取,或由研究人員手動圈選,建出頭骨的電腦3D模型。待醫師確認模型沒有問題後,就轉換成3D列印機可讀的格式,列印出與該病患頭骨影像相同的模型供醫師使用。這些模型通常被用在協助術前規劃、模擬手術或增進醫病溝通等。

  頭骨模型才剛開始印,又有本院同仁來敲門,討論新式輔具的可能性。了解病患的需求與臨床使用情境後,若該輔具無需貼合病患體表,就直接以電腦輔助設計(Computer Aid Design, CAD)軟體繪製出初步的模型;若需要與病人體表貼合,則可使用體表掃描器(3D surface scanner)取得體表影像[註:利用光線反射之時間差反推感測器與目標間的距離,解析度可到 1mm。],再以3D模型後處理軟體在其上繪製輔具。一般而言,設計新器具常會需要多次修改,如果可行,可嘗試在電腦設計軟體上修改,以避免列印出實體模型後才發現不符合需求,這就是3D列印的優勢,無需投入大量的資源來開模。而且,若有設計變更時,可只修改電腦中的模型,因而有機會降低新式輔具開發的時間與相關成本。

  隔天,醫師來電關心頭骨模型列印情況,不好意思,還要稍等。雖然3D列印早期發展是為了「快速成形」(Rapid Prototyping)但實際看過3D列印機列印的過程之後,真的很難把眼前的景象跟「快速」聯想在一起 [註:比起傳統的開模製造,也許可說是快速]。舉個例,一顆完整頭骨,可能需要連續列印3 ~ 4天,為了讓術前規劃時間更充裕,常建議醫師將此次手術不需要參考的部位刪除,盡量把模型列印時間壓縮在兩天左右。再則,列印的速度與模型解析度、列印材料、模型密度、模型本身大小等多個因素有關,通常要取得待印模型的3D檔,用專門的軟體分析才能得到較準確的時間。此外,列印過程中常會產生許多額外的「支撐」,列印完畢後由本中心人員手動拆除,其費時視支撐的複雜度而定,從數分鐘至半天都有可能。

  第三天早上,頭骨模型列印完畢,通知醫師的研究助理前來領取模型。助理拿到模型後,好奇這輕巧且硬的質地是什麼材料,為什麼選擇這種材料列印。若無特殊需求,目前本中心最常使用之列印材料為聚乳酸(Polylactic Acid, PLA)。因其熔化的溫度較低[註:準確來說,是玻璃轉移溫度(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Tg)較低。描述一種物質在硬且脆的玻璃態(glassy state)與軟且稠的橡膠態(rubbery state)間轉換的溫度。],是熔融沉積成型(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 FDM) 3D列印機理想的列印材料之一。然而,因其硬且脆的材料特性,一般而言不適合製作需要承重的輔具。前述聚乳酸是常見的「硬料」,而本中心亦具備「軟料」──熱塑性彈性體(Thermoplastic Elastomer, TPE),可用於器官模型列印、輔具緩衝墊片等。而更高精準度的光固化(Stereolithography, SLA) 3D列印機使用的則是光敏樹酯(Photopolymer Resin),其下又可依強度、生物相容性等不同用途,選擇不同的樹酯以列印。

  近一年多來,3D中心積極與本院各部科合作,包括重建整形外科的頭骨模型用於眼眶骨折復位手術、乳房體積評估與乳房模具用於乳房重建手術;身障中心的功能性義指、手腕副木用於骨折固定、脊椎影像重建、足弓墊;復健部的手指復健器、拇外翻支架;口腔醫學部的正顎手術導板;胸腔外科的胸主動脈與食道相對位置重建用於術前規劃;胸腔重症加護室的新式可攜式抽痰器;骨科部的液態氮填充盒用於骨肉腫瘤治療、手術導板;放射科的乳癌術後局部控制組織填充物;心臟內科的肺靜脈與心導管術後復發率之研究等等。

  3D列印號稱是第三次工業革命,勢必將會改變日後產品的製造方式,只要是能夠建構出電腦模型,輸出成stl檔就可列印出來。然目前3D列印技術還是需要有相當的時間來列印,因此對於有病患特定性(patient specific)、傳統加工有技術困難性或只是想製作出原型(prototyping)來評估可行性,就會適合用3D列印技術。最後,無論您有3D影像重建之需求、新式輔具器械之構想、或是想更了解3D列印技術,都歡迎與本中心聯繫。尤其,本中心非常期望跟各部科相互合作,共同發展3D列印技術來帶給病人更好的服務!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