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2018歐洲放射線學大會 2018 European Congress of Radiology

 >>下載本文PDF檔<<

以下為純文字

 

2018歐洲放射線學大會

2018 European Congress of Radiology

放射線部住院醫師 胡永信

 

摘要 (含關鍵字)

  適逢2018歐洲放射線學大會,投稿論文研究成果(以定量血管攝影推算的腦循環時間來評估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有幸獲得接受,於是代表臺北榮民總醫院放射線部前往會議,壁報發表研究成果,並且在歐洲放射學大會中獲取放射線學新知。

關鍵字:歐洲放射學大會

 

一、目的

參與2018歐洲放射學大會,並且口頭報告研究成果。

 

二、過程

2018歐洲放射學大會共有五天節目,每天各個時段都有不同主題的演講舉行(包括住院醫師重點知識講座、影像判讀問答、介入性放射線學實作互動、科學研究論文、病例診斷討論與工作倫理議題等)。

 

三、心得

  2018 歐洲放射線學大會(ECR)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2/28-3/4為期五天,這次很榮幸參加會議,在林重榮醫師指導下,發表臺北榮民總醫院放射線部的研究成果。根據官方統計今年收到7200篇論文摘要,相較去年成長了6.5%(不同國家分別成長: 葡萄牙36%、中國33%、土耳其21%、英國12%和義大利5%),75502位ESR成員來自157個國家,讓歐洲放射線學大會成為名符其實的全球會議,而且是國際最大型的影像醫學會議之一。

  今年的大會主席Dr. Bernd Hamm教授(Department of Radiology, Charité, 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 and Freie Universität),決定這次大會的標語- Diverse and United (多元與結合),因為參與大會成員來自不同專業(放射科醫師、放射師、物理師、住院醫師、醫學生和業務代表),以及多元文化的國家。大會內容涵蓋從影像診斷到影像導引微創介入性治療。Dr. Bernd Hamm其實也是2015年大會的主席, 他表示再次舉辦大會讓他可以重新審視以及創新。今年創新的主題包括: MyT3 (My Thesis in 3 Minutes)-讓240位報告者在Sky High Stage (Austria Center Vienna旁的高樓頂樓)僅僅用3分鐘更精簡地報告研究成果,Coffee & Talk- 讓參加者可以同時享受熱飲,在輕鬆的環境下有多的互動與討論、CUBE- 介入性主題館中讓住院醫師可以在資深醫師指導下用模具實作不同技術(周邊血管、腫瘤、主動脈和中風),以及Shape Your Skills Programme- 讓放射師可以分享自己的技術訣竅。並且在其中一天晚上首次舉辦Radiographers’ Evening。雖然英國公投後脫離歐盟,但是大會卻可以超越政治,提供英國更多支援,證明科學可以無分國界。

  面對科技進步,放射科在所有醫學專科中首當其衝,例如: 人工智慧和機械學習,大會特別舉行AI Future Lab的攤位- 除了講題還有廠商進駐直接展示套裝人工智慧軟體,放射科不應該把人工智慧視為威脅,而是一個工具來輔助工作,並且提升效能。人工智慧可以幫助放射科醫師處理日漸增加的工作負擔,並且更有效管理病人資料,讓我們可以增加更多照護病人與其他專科溝通的時間,提升放射科的能見度。

  今年大會海報揭示與三個國家會面(中國、葡萄牙和瑞士)的主題,不僅在會場中布置一個龍形擺設,還在各處安插這三個國家的相關攤位(場外瑞士小攤提供飲食、冰壺運動設施、場內瑞士巧克力攤位、中國春聯和中式食物的自助餐,以及開幕晚會的葡式吉他表演等)。大會更是標榜綠色環保會議,場內提供的玻璃瓶裝水是可以回收使用的,會場有良好的大眾運輸連結,以及大會附屬期刊European Radiology的攤位還提供果醬(前年生產過剩的水果製成)等。大會不僅提供APP,還利用社群軟體推特和Instagram等媒介散佈照片和影片,增加與會者的互動。歐洲放射線大會是我參加過的國際會議中最具創意巧思的會議,漫步在會場中隨處可見創新,而且每年都有不同的設計與新元素,是個非常推薦住院醫師參加的會議。會議的演講也全部都錄製成影片,除了可以線上看直播,也可以在會後無時間限制地瀏覽,重點是會員都可以免費地閱覽,所以很推薦住院醫師每年都申請成為會員,即使無法參加會議,也可以線上觀看會議影片。

 

四、 建議事項 (包括改進作法)

  1. 近年來人工智慧在醫學應用成為熱門話題,放射診斷科更是被傳言會第一個被人工智慧取代的醫學專科,然而事實上在人工智慧的發展上,放射科醫師是最重要的關鍵人物。在目前放射科的專科訓練中缺乏對人工智慧的學習,可能要等到專科資格拿到後,才依照個人興趣自行在研究所或網路課程中學習。所幸臺北榮總放射線部在郭萬祐部主任的領導下申請到科技部人工智慧發展的專案,希望藉由這樣的機會與平台,豐富住院醫師時期能對人工智慧的學習,更有助未來人工智慧的駕馭。
  2. 可攜帶式超音波檢查儀器的推廣: 超音波檢查在醫學的發展上扮演不可或缺的腳色,主要來自它的便捷性與不具有游離性輻射的優點。近年來的科技除了elastography和對比劑的發展,我們更觀察到探頭結合平板電腦成為手持可攜帶式儀器的趨勢(point of care),雖然前幾年只看到雛形機器,且造價不斐,但是這次會議中看到許多商家已經開始販售,價格也更為親人,例如: SonoSite IVIZ和乳房手持式掃描探頭儀Hologic VieraTM等,而且也有進行了許多研究- eFAST (focused assessment with sonography in trauma),配備在救護車由護理師執行,可以在第一線區別腹痛病人是否有腹主動脈瘤,讓病人可以即時轉診到專科醫院。反觀本院臨床醫師對於可攜式超音波(portable ultrasound)的檢查,尤其在加護病房,需求日益增加,卻只有仰賴放射線部的檢查時段,而沒有如此的配備,讓病人無法及時獲得檢查,在國外超音波是高級救護員或護理師就可以操作的檢查,建議本院未來可以增加如此的設備,並加強臨床醫師超音波的訓練,除了嘉惠病患、也能增加研究產能。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