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第十五屆亞洲大洋洲地區放射學國際醫學會議出國心得報告

第十五屆亞洲大洋洲地區放射學國際醫學會議出國心得報告

放射線部  吳智君醫師

一、目的

  亞洲大洋洲地區放射線會議自2004年由會員國國家代表會議決議以後每隔兩年舉辦一次,2014年在日本神戶舉行第15屆會議。本人此次在會議中發表討論型壁報論文,題目為室管膜瘤在加瑪刀放射線治療後的假性進展 (Pseudoprogression of Ependymomas after Radiosurgery),並領取此屆青年研究獎。

二、過程

  本人此次於會議前使用個人休假,提前於9月19日搭程日航班機直飛日本關西機場,先抵達大阪,再於9月24日搭乘火車抵達神戶,然後直接到會場的飯店準備開會事項。本屆亞洲大洋洲地區放射線會議和第50屆日本放射線醫學會秋季大會合辦,會場設於五星級飯店Kobe Portopia Hotel以及位於其旁的神戶國際會議中心 Kobe Convention Center,在飯店內共有12個專屬開會大會議廳以及2處寄物處,神戶國際會議中心則有寬闊的展場展示各家先進影像儀器和討論型壁報論文;會議廳內各種設備健全,各式電腦包括PC或MAC皆可直接連結投影,對演講者非常便利。大會第一天由神經和胃腸道的教育性演講(educational lecture)開始,下午則有各主題的口頭和論文發表和壁報討論會;大會開幕典禮和開幕演講至第二天(26日)才舉行,由此次大會會長、日本神戶大學(Kobe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Medicine)放射線部的部長Kazuro Sugimura教授演講此次大會的主題:無國界聯盟:教育和友誼(Borderless Alliance -Education and Friendship),他指出要建立理想的無國界聯盟,經由各國分享臨床經驗和知識來教育年輕的放射線醫師是最重要的;另外大會也請到北美放射線醫學會(RSNA)上屆主席Hedvig Hricak作第二個開幕演講,From diagnositcs to theranostics: expanding horizons for imaging. Hricak教授指出,隨著影像和癌症治療的進步,影像在癌症治療上的角色會越來越廣,而分子影像的發展,影像探針和治療藥將能紿合,能使得診斷、治療和療效監控可以一次完成。下午則有和歐洲放射線學會交流演講(ESR exchange speaker),由法國、俄羅斯和英國的講者講出四場ESR lecture,27日下午還有特別演講:RSNA present lecture,由本屆主席N. Reed Dunnick演講RSNA 2014: A Century of Transforming Medicine。

  此次大會內容非常豐富,除了上述的開幕演講外,內容含蓋所有放射線醫學,各主題包括(1)神經放射和頭頸影像:腦瘤、神經退化性疾病、先進MRI影像、兒童神經影像和介入性神經醫學,(2) 胸部影像:間質性肺疾病、肺癌、感染性肺病和胸部影像的新技術,(3) 心血管:心臟電腦斷層、心臟磁振造影、日本發現的心血管疾病,(4) 胃腸道:腹膜和腸繫膜的影像、小腸影像、大腸影像、局部肝臟病變影像、胰管內乳頭狀黏液性腫瘤(IPMN)和膽管乳頭狀腫瘤(IPNB), (5)泌尿道:子宮惡性腫瘤的診斷、婦產科的炎性病症的診斷、泌尿道系性病例回顧和攝護腺影像回顧,(6) 骨骼肌肉:骨骼肌肉的超音波和骨折影像,(7) 乳房:日本放射科醫師在乳房影像教育和乳癌篩檢的角色,(8) 兒童:兒重身體影像和先天性異常疾病影像,(9) 核子醫學:FDG-PET在非癌症項目的臨床應用、PET的新應用、核子醫學在治療的應用、神經精神疾病的核醫影像和以PET作為治療效果的評估,(10)介入性治療:腦血管瘤的介入治療、血管介入治療的新進展和腹部介入治療的趨勢,(11) 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影像醫學遠距服務(Teleradiology),(12)放射劑量和安全:如何處理兒童病患的放射劑量,(13) 急診:急診放射影像,(14) 放射腫瘤:頭頸癌、肺癌、肝癌、婦癌、食道癌和血癌的放射治療。

  本人專門在神經放射診斷,所以主要參加神經放射主題的演講,此次大會在胃腸道、婦產科和骨骼肌肉方面有邀請到歐美知名教授演講,在神經放射方面則都由台日韓的教授演講,台灣方面有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主任陳震宇教授演講Non-invasive education of Idiopathic 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 using PC MR imaging and DTI、和台北榮總主任郭萬祐教授演講C-arm CT Quantitative neuroimaging in 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日本Kohsuke Kudo教授演講先進磁振技術:Qxygen extraction fraction(OEF) measurement using 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 (QSM),先對suspectibility imaging有深入淺出的概論,然後介紹他在日本北海道大學將此技術應用於測量腦部血氧的定量,是一種非侵入性、無放射性、相當於PET可定性測量腦部代謝功能的磁振造影的新應用;另一位日本奈良大學的Toshiaki Taoka教授則是對Diffuse tensor imaging的過去和目前趨勢作精闢明瞭的回顧。

(圖一)韓國Seung-KooLee教授演講Clinical application of DTI and recent topics in Korea,演講廳幾乎坐滿。

 

  本人的討論型壁報論文,則是在28日早晨7:30-8:30之間,此次發表論文的題目是室管膜瘤在加瑪刀放射線治療後的假性進展(Pseudoprogression of Ependymomas after Radiosurgery),此論文主要探討室管膜瘤的病人在手術後復發的病灶,受限過去全腦傳統放射治療的累積劑量、以及目前尚無有效的化學治療,加瑪刀放射線治療對復發的室管膜瘤有其角色,過去文獻也證實加瑪刀放射線治療對復發的室管膜瘤的局部控制有一定的效果;然而,我們發現在經過加瑪刀放射線治療後,在磁振造影追蹤影像上,有部分病灶會出現短暫腫瘤變大的現象,類似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接受合併化學和放射治療後出現的假性進展;目前許多研究發現在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治療後,有出現假性進展的病人、其預後較好;在本次研究中,我們探討復發的室管膜瘤經過加瑪刀放射線治療後,其影像上的特徵和預後的關係;我們發現在目前現有傳統磁振影像上沒有顯著的特徵可以區分出假性進展或真性進展,只有經由下一次追蹤腫瘤大小的變化可以區分出是否為真性進展;在預後方面,有無出現假性進展,則和最後的無疾病存活期(disease free survival)和整體存活期(overall survival)無顯著相關。在此次討論型壁報論文討論時間,作者皆有出席,許多與會學長也和作者熱烈討論和互換名片,收獲豐富(圖)。

(圖二)本人和本次發表的壁報論文。

(圖三)與會學者和論文作者討論熱烈。

  除了傳統的演講和展覽之外,大會在開幕儀式請了各國代表和大會主席一同敲破薦被?(包裹著粗草席的木製酒桶),讓現場氣氛到高點,平時在會場一角還有茶道表演、並提供現泡抹茶給與會人員,充分展示日本傳統文化的特色,讓與會者除了學術後更多了一分人文和文化的交流。

(圖四) 開幕儀式,最左邊為台北榮總周宜宏主任代表台灣一同參加”鏡開き”儀式,現場氣分熱絡。

(圖五) 現場茶道表演,引起許多外國學者的興趣。

  此次會議於9月28日上午11:30,在本屆和下屆會長主持的closing ceremony下完滿結束,本人於會議結束當天搭程晚班飛機返國。

三、心得

  亞洲大洋洲地區放射學國際學會議是放射學重要的國際會議之一,主要是結合亞洲各國之間的資源作學術交流,由會員國輪流主辦,台灣亦是主要會員國之一,從第一屆至今曾於2010年主辦過一次。亞洲大洋洲地區放射學國際學會議的活動包含各種教育計畫、科學發展與醫界臨床上有關的交換,並提供相關的主題研究及後續的臨床教育,傳播最新資訊與研究。藉由常年性的醫學科學會議舉行,更提供國際平台做國際交流討論與共享。

  在神經影像方面,日本和韓國的學者都有報告他們目前研究的熱門主題和未來的方向,有許多新穎和先進的磁振影像可以對腦功能和腦部代謝作深入的研究,磁振影像是無幅射性亦無侵入性的,對於腦神經學的研究是非常好的研究工具;然而這些新的技術往往較費時,在目前台灣健保制度和臨床服務的要求下,我們目前著重於快速檢查、而不願或無法進行此類費時的研究。未來如何在臨床服務和研究上取得平衡,以能跟上國際學術發展的腳步,是我們必需好好思考和面對的議題。

  韓國學者也提出目前流行的big data的研究,也可能是未來放射線的趨勢,例如他們有一中心專門收集大量阿滋海默的病人,目前已有300多位病例,未來跨機構聯合收集病例以達到big data的目的,可能是未來的趨勢或必須的方向。台灣雖然有健保資料庫,然而目前僅限於臨床疾病分類碼,在影像上尚無整合的資料庫;榮總目前有榮陽台聯合計劃,也許可以從事此方向的研究,或者未來能再跟更多機構合作,建立出台灣的資料和分析。

四、建議

  此次會議的主辦國日本,在節目設計上不只邀請知名和傑出的台日韓教授演講,也邀請至全球最大的北美放射線學的主席參加,並有多位美國教授演講教育性演講,並會和歐洲放射線學會合辦特別交換演講,在此以亞洲區為主和歐美的國際交流並重,切合大會主題;會議的主題和內容豐富精采,中午都有4場不同主題的lunch symposium,早上也有一場由廠商贊助的morning seminar,可見出主辦國的努力和用心,可當為台灣未來主辦此大型國際會議的參考。此次官方統計共有2600人與會,台灣此次積極參與該會議也將有助提升台灣在亞洲區和國際間的學術地位。

  此外,此類大型的國際會議極具參加價值,對提升本院的國際水準和競爭力有幫助。衷心感謝尹書田基金會此次給予的補助,讓我能有機會去了解到日本韓國目前已經研究發展的程度,和我體認到自身不足需要投入更多心力之處。希望院方和基金會能持續支持更多年輕醫師參加會議,讓和國際接軌不只是口號。最後,優良的研究需要大量的時間投入,然而本院廣大的臨床業務了佔去大部分時間,在影像儀器使用上也因臨床服務的要求有壓力和使用上的限制;建議院方對臨床服務有合理的時效要求,讓本科醫師在臨床服務和學術研究上能達成平衡。

五、附件:本次發表論文海報。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