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2018歐洲腫瘤醫學會亞洲年會

>>下載本文PDF檔<<
以下為純文字貼上

2018歐洲腫瘤醫學會亞洲年會

胸腔部總醫師 沈佳儀

摘要(含關鍵字)

  歐洲腫瘤醫學會年會(ESMO)為世界最大的腫瘤相關年會之一,學會每年會於當年度年會後,於亞洲地區舉辦亞洲年會(ESMO Asia)。其特色是提供亞洲地區相關醫療人員更方便的管道吸收新知,同時也會有與亞洲疾病特色相關的觀點。年輕學者部分則有教育性質的報告及海報會議。此行重點著重在肺癌相關領域的新知學習、認識肺癌臨床試驗結果和新型分子生物技術,也希望能認識更多亞洲不同領域的專家、以及精進國際學術所需要的技能。會期總共有三天,除了學習肺癌相關會議、發表海報,也會參加青年醫師專屬的討論會,藉此拓展視野。

 

關鍵字:歐洲腫瘤醫學會(ESMO)、歐洲腫瘤醫學會亞洲年會(ESMO Asia)

 

一、目的:

  歐洲腫瘤醫學會年會(ESMO)為世界最大的腫瘤相關年會之一,學會每年會於當年度年會後,於亞洲地區舉辦亞洲年會(ESMO Asia),會議地點這幾年都固定在新加坡。亞洲年會除了回顧約一個月前歐洲年會的重點外,也會特別加入研討會和對談,針對亞洲地區的流行病學特色再做深入分析。同時,在亞洲年會的會議前後,也都有舉辦不同癌症相關的短期工作坊,近年舉辦下來頗具規模。亞洲年會對於青年醫師們還有特別的座談會和教育課程,是比較活潑生動的學術會議。整體而言,亞洲年會減少了時區、旅途遙遠的問題,提供亞洲地區學者交流的機會。

  去年度結束內科專科訓練後,開始進入胸腔部訓練次專科。胸腔內科的學問橫跨急重症、慢性照顧,到目前最熱門的肺癌研究。由於個人興趣及生涯規劃,臨床研究上參與較多肺癌領域的題目,陸續開始參與國內外的學術會議。上半年前往美國芝加哥參與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後,在知識和見識上都非常有收獲,並期許自己能夠開始練習在國際會議中有所表現,因此開始嘗試投稿新加坡的亞洲年會,透過張貼案例論文海報、參與各種不同的小組活動,希望能磨練自己在國際場合的口條和表達能力,認識更多亞洲相關學者。在這樣的學習目標下前往亞洲年會,而收穫也非常豐富。

 

二、過程:

    亞洲年會大會為期三天兩夜,會議內容包含最新的腫瘤治療新知、臨床試驗結果分享(clinical trials)、病人照顧案例分享、公衛角度分析治療選項、亞洲生物相似性藥品(biosimilars)的發展狀況、以及青年醫師的生涯座談。由於肺癌在各國都有高發生率、高死亡率、同時亞洲地區具有基因突變的肺癌病人比例高,因此肺癌主題的討論會佔相當多數。

    第一天主要是回顧免疫治療在肺癌發展的狀況。單獨使用免疫治療、免疫加上化學治療、甚至是加上血管抑制劑的使用,各種用法都有不少的臨床試驗佐證,然而如何解讀這些試驗結果、並替病人找出最適當的治療方式,便是臨床醫師的考驗。另外今年初發表的大型臨床試驗IMpower150,也針對基因突變患者部分做了次分析,而這剛好是亞洲地區醫師最關心的議題之一,場內場外的討論都相當熱烈。大會第二天則著重討論基因突變的肺癌治療,包含EGFR、ALK,從藥物發展到臨床困境都做了回顧與展望。大會第三天則是討論目前肺癌新型藥劑的發展狀態,以及幾個臨床試驗前期的成果分享。第二天傍晚有海報張貼時段,大會安排不同領域的教授與我們這些海報作者討論,同時也和附近的青年醫師們一起分享自己的案例。除了豐富的課程外,三天中我參加了許多場青年醫師座談會。小組討論中參與了Dr. Solange Peters和新加坡癌症中心Dr. Choo Su Pin的討論活動,分享他們在學術與臨床上發展的心路歷程,另外一場大型座談會則是主要著重女性在醫療產業的角色與經驗。整體而言,亞洲年會三天會期雖短,但是內容相當多元且豐富。

 

三、心得:

  去年開始投入次專科訓練後,便積極參與國內外學術會議活動。上半年參與美國臨床腫瘤年會後,對於國際會議帶來的收穫-不管是知識上或是見識上的印象深刻。除了在短時間內吸收大量醫學學術新知外,學習該領域頂尖專家分析事情、以及清楚的口說表達技巧,都讓人大開眼界。因此回到臺灣後,很希望能再有機會前往國際會議,同時也訂下目標,期許自己能夠在國際會議中練習英語口頭報告、能和外國學者交流分享。這次很榮幸有機會參與歐洲腫瘤學會的亞洲年會、也獲得了海報展示的機會。

  就學術知識部分,由於肺癌依然是癌症發生率和死亡之主因,大會中有許多演講時段圍繞肺癌。今年一整年肺癌免疫治療的臨床試驗百花齊放,有幾個時段便針對不同的結果做分析,然而學術會議的精彩之處在於,不單純只是分享論文結果,而是深入討論、解讀這些臨床試驗,進而分享如何運用在病人身上,而這些包含個人經驗及理論基礎的內容,是自己單純唸書無法獲得的寶貴資產。由於是亞洲年會,大會中有不少時間著重基因突變如EGFR、ALK的肺癌治療,臺灣地區獲邀者為楊泮池教授,替大家回顧基因突變肺癌治療的發展與現況。印象深刻的是ALK的時段,其中選出來研討的病患案例,剛好和近期在臨床上遇到的病人狀況幾乎雷同,才理解我們平常面對的臨床困境,和世界上多數醫師治療上的困難相同,也藉此重新思考怎麼樣才能對病患帶來最大的好處。

  就學術交流的層面,先前美國開會時,便對大會邀請的講者Dr. Solange Peters深入淺出的演講印象深刻,而這次亞洲年會有她安排青年醫師小組討論的時段,便積極報名參與。Dr. Solange Peters分享她個人從臨床到研究生涯發展的心路歷程,如何由原先的愛滋研究轉為癌症領域、也鼓勵青年醫師離開自己的舒適圈,前往不同文化的國度進行交流,同時也提供許多務實的建議,包含亞太地區治療病患時需要因應文化和經濟上做的協調、個人生活的規劃、以及她鼓勵各類型短期的參訪。Dr. Solange Peters也表示未來歐洲腫瘤學會會更加關注女性以及青年醫師的發展。另外我也參與了新加坡癌症中心Dr. Choo Su Pin的討論活動,討論東南亞地區臨床及研究發展的狀況,與會的同伴都是來自東南亞及亞太地區的青年,他們對於交換學者至新加坡都非常積極發問,見識到東南亞地區的青年們多麽努力爭取新加坡交換學者機會,而且東南亞各地的人們對於不同國家的學術和醫院、甚至流行病學都頗為了解,深深感到臺灣對於附近鄰近國家的認識真的不夠,也覺得自己應該要更拓展視野。

  海報展示也是本次行程的重頭戲,本次分享的是罕見的肺癌心臟轉移,透過跟現場發問的學者討論,也注意到研究中的盲點和進步空間。附近幾個海報的作者也是青年醫師,我們也各自針對對方的研究給予意見,分享不同國家的經驗,彼此都覺得十分有趣且有意義。

  整體而言此趟亞洲年會,開會時間雖短,但充分練習到如何與國際交流、體驗海報展示及現場被提問的經驗,同時也認識到不少同年齡的青年醫師,理解大家其實都有類似的生涯發展疑惑和解決之道。亞洲地區年會擁有地區性的特色,兼具國際間交流,是非常有收獲的一次旅程。

 

四、建議事項(包括改進作法)

  1. 鼓勵更多年輕醫師參與類似的國際活動、長短期不拘。活動的地區也不限於歐美,尤其長期被臺灣忽略的東南亞地區,以增進台灣青年的國際視野和經驗。
  2. 可就相關會議與會經驗分享傳承。針對幾項多數人會參與的國內外會議,可以有更多經驗傳承,省去每年大家摸索會議流程和會議精髓的時間。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