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2018亞洲抗失智症學會年會

>>下載本文PDF檔<<
以下為純文字貼上


2018亞洲抗失智症學會年會

(Faculty of Psychiatry of Old Age and the Asian Society Against Dementia Conference 2018)

精神醫學部老年精神科住院醫師 陳以琳

摘要

在抗失智議題上,亞洲抗失智症學會年會涵蓋內容廣泛,討論主題包含老年精神醫學多個範疇之最新觀念,從探討失智症在診斷方面的生物指標,其他精神疾病與失智症風險之關連性,到失智症相關之社政、法律問題,討論內容與我們的臨床實務高度相關。除了臺灣之專家學者外,其他出席講者均為亞太區相關領域的專家,其演講也反映了在比西方國家相近的人口族群、社會文化背景下,當今治療與研究的新觀點。有鑑於在會議上國際間對於失智症之影像檢查、生物指標(biomarkers) 的發展與進步,期待臺灣也能投入相關技術研發及普及化,讓治療模式可以達到早期篩檢、早期預防、早期治療,而不只是停留於症狀控制。

關鍵字: ASAD, 亞洲抗失智症學會, 2018

 

一、目的:

鑒於亞洲地區在未來將是全球人口老化最快速之地區,且臺灣老化及撫養指數已超越許多國家,伴隨而來的失智症病患人數急遽上升,將會是國家衛生政策需要面臨的重要議題。

亞洲抗失智症學會(Asian Society Against Dementia, ASAD)每年均定期舉辦世界性與區域性會議,邀集世界各地學者與會探討失智症與老人心理健康相關議題。會議講題涵蓋老年精神醫學多個範疇之最新觀念,從探討失智症在診斷方面的生物指標,其他精神疾病與失智症風險之關連性,到失智症相關之社政、法律問題,討論內容與我們每日在照顧病患及家屬時所遇到的臨床問題息息相關。

本院為臺北市失智共照中心,且由本部承辦失智社區據點,照顧失智症個案的數量更為臺北市之首。然隨著平均壽命提高,病患的病情愈見複雜,加上相關健康議題的教育逐漸普及化,社會福利體系的推展,家屬或照顧者對於治療方向及照護建議均抱持更高期待。故此行目的在於學習相關領域之最新發展,應用於院內研究及治療上,以提升本院治療照護技術之水平。另外,在本院專家及臺灣學者帶領下,共同將本院及臺灣經驗與他國專家作交流分享,希望協助臺灣在國際學術界以及組織中發揮影響力。

 

二、過程:

本次大會上,可以見到來自亞太各地區失智症之專家共同參與,發表各團隊的研究結果及照護經驗,可以說是抗失智症領域裡一年一度的盛會。會議議程安排妥善,除了重量級學者的keynote speech,也將其他演講主題按照屬性分類 (分別為「基礎研究」、「照護模式」及「紐澳精神醫學會專題」),方便與會者依據個人專長及興趣,選擇於不同會議室參加該場會議及討論。而在各場會議之間,大會也安排了簡單的茶會,除了幫助與會者提神,更重要的是提供各國學者交流的場合。此外,大會充分利用空間,將論文壁報展示區設置於會議室及茶會區一旁,讓大家能就此有更深入的學術討論。吾等亦把握這個難得的機會,在本院神經醫學中心傅中玲教授(同為ASAD執行理事) 及老年精神科蔡佳芬主任的帶領下,與其他地區之學者互相分享。

 

三、心得

亞洲抗失智症學會由多個亞太地區及國家共同組成 (成員國包含臺灣、紐西蘭、澳洲、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中國、斯里蘭卡、印度),其一年一度的學術會議,為亞太區抗失智症議題上相當重要的會議。因此臺灣學者的參與,有助於在國際學術界以及組織中表達並發揮影響力。本院為臺北市失智共照中心,且由本部承辦失智社區據點,照顧失智症個案的數量更為臺北市之首。然隨著平均壽命提高,病患的病情愈見複雜,加上相關健康議題的教育逐漸普及化,社會福利體系的推展,家屬或照顧者對於治療方向及照護建議均抱持更高期待,對於如何增加本院治療水平與優勢就更形重要。

雖然精神疾病至今仍缺乏有效的生理性檢驗工具,近年來失智症於相關領域逐漸獲得突破,生物指標(biomarkers) 的診斷位階不斷被提高及強調。本次大會上也可以觀察到這個趨勢,多場keynote演講皆把焦點集中於最新的影像技術發展對於失智症診斷的貢獻,例如John O’Brien教授的演講就分享了失智症中,Tau蛋白與發炎反應等分子病理變化的影像觀測。另一位重量級學者,亞洲抗失智症學會主席Christopher Chen教授,也在演講中發表了最新的腦部影像技術透過腦部各區域功能性連結的變化,對於腦血管疾病及認知功能的評估與應用。縱使失智症新藥的開發屢屢遇到瓶頸,世界上也還沒發展出可以預防失智症之治療手段,學術界仍努力以不同方向著手,試圖破解失智症致病機轉的關鍵點。其中,國際上有不少團隊鎖定了遺傳學及基因方面的研究。相關主題也於本次會議上討論到,且內容針對亞洲人口族群,這些資料相信也較西方國家的資料,更貼近我國國民的實況。而因應老化和失智人口節節上升,加上社會結構及支持系統改變,相關的社會衛生政策、福利資源,甚至法律倫理議題,也須同步發展及改善。在今年度的會議上,即有學者探討對於老年人被家暴的辨識及處置,或失智症照顧者負擔的跨文化研究。如同前述所提,本院既為醫學中心及失智症共照中心,對於失智症各層面的議題,自當抱持更深入及領先的自我要求。例如本部之老年精神科長年以來接受法院咨詢,協助進行老年個案之精神鑑定,也與本院神經內科合作,進行早發失智症之基因篩檢。本次會議討論的主題,便正好以其他國家之成果或經驗,提供吾人參考並精進專業能力。

在本次會議上,本人所報告的題目為“Risk factors for mild behavioral impairment: a nationwide survey in Taiwan”。輕度行為障礙 (mild behavioral impairment) 指的是於失智症出現前,持續的神經行為症狀。這些行為上的障礙,有可能在個案尚未出現輕度認知障礙時便已出現,且被認為是介於正常老化與失智症之間的狀態。透過在臺灣進行的全國性調查資料,我們試圖分析及辨識出輕度行為障礙之危險因子,以期對於後續失智症之發展作早期預防。此行在本部老年精神醫學科主任蔡佳芬醫師 (同時擔任臺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臺灣失智症協會理事,臺北榮總失智症社區據點主持人)及本院神經醫學中心傅中玲教授(同時為ASAD執行理事)帶領下,與亞太區多位專家學者進行經驗交流,並討論國際間老人精神學會和抗失智症組織的未來發展。

 

四、建議事項

在參與本年度亞洲抗失智症學會年會後,可觀摩到國際間對於失智症相關影像技術、生物指標(biomarkers) 的發展與進步。近年來這些研究成果在確立診斷之位階日益受重視,而本院作為臺灣指標性的醫學中心,既擁有豐富的軟、硬體資源,應考慮加強各部科之間,甚至國際學術醫療機構間的合作,在這個領域上有所投入。失智症隨人口老化盛行率愈高,並對個案本身或其照顧者造成龐大的情緒、社會及經濟壓力。期待相關技術可以早日在臺灣成熟、應用與普及化,讓治療模式不只停留於疾病晚期的症狀控制,而可以達到早期篩檢、早期預防、早期治療的目標。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