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第五屆國際醫療專業教師培育會議

>>下載本文PDF檔<<
以下為純文字貼上

第五屆國際醫療專業教師培育會議

教學部教師培育科主治醫師 梁仁峯

摘要

   本報告為參加第五屆國際醫療專業教師培育會議之經驗與心得,在會議中,筆者報告了本院建立住院醫師教學勝任能力框架的研究,獲與會者肯定。並參與了會議中多項活動,如主題討論午餐、大演講等等。除了一般各種主題的教學技巧訓練工作坊之外,另外有許多當前教師培育的熱門主題課程,包括了教師身分的認同、教師培育的新主題、建立教師培育實務社群、教師培育的挑戰及如何培育領導者等。會議主題豐富多元,本院及國內教師培育中心可為借鏡並發展相關主題。

關鍵字: 教師培育 實務社群 住院醫師教師

 

一、目的

  職於民國99年進入教學部前身教學研究部擔任教學型主治醫師,即被指派擔任教師培育中心之工作,教學部成立後則編制於教師培育科擔任專任主治醫師。在任職的八年來,更能深深體會到教學相長,以及良好的人員培育及經驗傳承是機構能夠持續保持頂尖及永續發展之基礎。而臨床教師在人才培育計畫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但良好的醫學教育並非單純仰賴醫術精良的教師以及教師們的熱情。教學的規劃還牽涉到計畫與評估,教學技巧的訓練,以及如何鼓勵教學、教師的負擔與耗竭(burnout)等等面向。因此,醫學教育中的教師培育相關議題也逐漸受到重視。有鑑於此,職於民國107年8月起於美國休士頓大學教育學院進修課程與教學之碩士學位,並於11月起於貝勒醫學院之醫學教育學術及創新中心擔任研究學者,主要聚焦於教師培育制度和課程設計。

  第一屆國際醫療專業教師培育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aculty Development in the Health Professions),於2011年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辦,為第一個聚焦在教師培育議題的世界性醫學教育大型研討會。此後每兩年舉辦一次,第二屆與第四屆則與歐洲醫學教育學會年會(AMEE)共同舉辦,第三屆則於亞太醫學教育學會共同舉辦。職曾於2017年趁參與AMEE之便,參加於芬蘭舉辦的第四屆會議,受益良多。今年將回到北美加拿大,舉行第五屆會議。由於近年的研究計畫聚焦於同儕教師(peer-teacher)與年輕醫師的教學技巧訓練,因此計畫參加此一教師培育領域的盛會,發表研究結果、學習新知與來自世界之醫學教育同好交流。

 

二、過程

  本次會議於加拿大首都渥太華的Shaw Center舉辦,會議與國際住院醫師訓練會議一起舉行。會場規劃良善,值得注意的是,各種plenary sessions的座位安排都不是傳統的演講廳設置,而是以圓桌取而代之,這樣子的設計有著於互相討論及與會者的互相認識及交流。本會議與本人過去參加的歐洲醫學教育學會最大的不同就是參加者的數量顯著較少,初估人數大概不超過400名,亞洲來的與會者更是非常稀少。臺灣與會者僅筆者和一位台中榮總的醫師。然而參加者皆是在此領域有高度興趣熱忱實務工作者或是豐富經驗的專家,討論水準非常高。

  會議期間的活動安排完全與其他大型醫學教育學會的年會規格相同,除了幾個與會人員共同參加的plenary session時段之外,其他時段都同時有好幾個simultaneous sessions, 如口頭研究發表、工作坊和海報報告等同時進行,與會者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選擇想參加的主題。個人的研究”建立住院醫師教學勝任能力的框架”有幸被接受為15分鐘的口頭報告,並被安排第一天上午開幕之後的第一個報告時段發表。住院醫師的工作時間中,花費相當比例進行教學活動,教學本身有助於自身專業的學習,另外,有效率的教學也可以減少時間的花費並促進受教的醫學生或資淺醫師的學習品質,因此訓練住院醫師的教學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在訓練之前,課程設計者並需先對學習目標有所了解。放眼世界,針對住院醫師的教學勝任能力尚未有清楚的描述。本團隊的研究提供了來自世界的與會者一個可以參考的基礎,也有許多聽眾表示興趣。

  午餐時間同樣沒有浪費,活動期間的午餐時段不是有安排演講,就是主題討論。與會者挑選有興趣的主題在桌長的帶領下,進行深度的討論。我選的主題”教師培育的障礙和對策”,同桌大多數是來自美加的教師培育工作者,也有來自紐西蘭、日本的同好。雖然美加的醫學教育已經非常有系統,但是令人吃驚的,他們也與我們經常遭遇到相同的問題,例如說沒有學習動機,大家不願意來上課等等。不完全如同想像的,即使在美加,教師培育有時候也會遇到一些挫折。而經常需要是用外部動機(如各式各樣的學分、表彰之類)來鼓勵大家參與。個人感觸很深的是,如何將這些外部動機轉變為內部動機,而鼓勵成人學習者參加,大家仍在找出最好的方法。共識是,需要將教師培育的努力,連結到其他可見的結果上(如病人安全事件等等)。

  在會議的空檔時間,與會者也有機會與來自其他機構的參與者交流。筆者當時進修所在的貝勒醫學院醫教團隊幾乎是全員出動,加拿大許多知名大學的師培團隊及大師也都有參與本次盛會,如位於多倫多的多倫多大學和魁北克的McGill大學,著名師培大師Y.Steinert等等,很幸運也很開心遇到了德州醫學中心的鄰居,另一所名校UT medical center的師培中心主任,專長教育心理學的Prof. Hsieh。老家還在臺灣的謝教授允諾,將來有機會也會來臺北榮總分享。

 

三、心得

  此次參與會議獲益良多,除了發表研究外,一直以來筆者都在思考幾個關於教師培育的問題: 教師培育就是開課替教師上課嗎? 什麼時教師培育的新方向和新趨勢? 教師培育的研究方向為何? 參加本次會議之後,雖然沒有完全到豁然開朗,但也大致有撥雲見日,找到方向之感。目前國際上教師培育熱門的討論主題包括: 如何建立更有效的教師培育課程(如micro-FD),如何培育特定主題的教學人才(如EPAs),全球化的教師培育,培育領導人才及新進教師,建立教師培育實務社群(Community of Practice等等)。也有演講聚焦於教師身分(Identity)對於教師培育行為的影響(愛爾蘭大師P.Cantillon)。除了容易想像的,教學技巧的課程外,其他各種令人眼花撩亂的主題坦白說有些的確有文化衝擊之感。在教師培育的領域中,教師培育中心的角色不應僅僅是開課程並評估課程,更應該致力塑造一個提供教師自我成長、探索的環境,並促進教師對身份及職涯的了解,建立教師社群及支持系統。扎根的工作做好,將有助於教師培育活動的茁壯。這點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此外成立實務社群(CoP)也大力的被提倡,這固然與國外幅員廣大,資源不均需要共享有部分的關係。但放眼國內,整個臺灣其實也並非如美加一樣有如此多的醫學教育資源和專家,因此也相當的值得臺灣借鏡,CoP有助於幫助不同機構教師培育中心共享資源並經驗分享及交流,甚至擴大影響力,為臺灣發聲並與國際接軌。

  最後,住院醫師教學勝任能力部份的研究,目前仍居前瞻地位,並受肯定,我們應該在現有的基礎上,繼續努力。

 

四、建議事項(包括改進作法)

1. 參考美加經驗成立教師培育實務社群,分享資源及交流。

2. 本院之住院醫師教師課程規劃及教學勝任能力相關研究應繼續進行。

3. 國內醫學教育多側重在臨床技能訓練(如模擬訓練)、評估方法(如CBME)或是課程設計(如醫學人文),但在教師培育領域相對較為忽略,本院可在現有的基礎下持續發展教師培育為本院醫學教育特色,並積極參與國際教師培育之活動或組織。

4. 定期邀請教師培育之國際專家來臺灣分享經驗。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