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護臺灣.助世界』-談護理師如何因應COVID-19疫情的挑戰?

>>下載本文PDF檔<<
以下為純文字貼上

『護臺灣.助世界』-談護理師如何因應COVID-19疫情的挑戰?

護理部督導長 廖淑貞

   

    2020年是護理鼻祖佛羅倫斯.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兩百歲誕辰紀念,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於2019年5月24日世界衛生大會(World Health Assembly, WHA)通過將2020年訂為國際護理助產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Nurse and the Midwife),主題為「護理引領發聲—守護全球健康(Nurses: A Voice to Lead – Nursing the World to Health)。然而在2020年即將展開之際,中國華中地區即遭逢COVID-19肆虐,疫情迅速擴及全球,史無前例,迫使第一線護理師面臨艱鉅的挑戰與威脅。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本院婦產科護理師是如何因應疫情的挑戰?

 一、料敵從寬、阻隔境外

    從2003年SARS的經驗告訴我們,面對未知的病毒,絕不能輕敵。個案王女士G1P0、懷孕27周、有第一型糖尿病、甲狀腺亢進病史,甫自美國洛杉磯返臺待產,依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Central Epidemic Command Center; CECC)規定,境外返臺須進行14天居家檢疫,期間不能外出,但王女士在居家檢疫第5天出現腹痛疑似宮縮的症狀,於是撥打防疫諮詢專線(1922)尋求協助,CECC立即指派個案居住所在地之衛生局提供協助,與本院發燒篩檢站聯繫,安排防疫專車搭載王女士到院,本院發燒篩檢站接獲通知,立即與產房護理站聯繫,產房護理師即刻將胎兒監視器、超音波儀器送至急診室負壓隔離室,由產科醫師診治,王女士未進入產科病房,在急診室負壓隔離室進行SARS-CoV-2鼻咽及咽喉病毒拭子檢驗,接受超音波掃描及胎兒監視器監測之產科醫療診治,醫師開立藥物後,搭乘防疫專車返家休養,護理師機動變更醫療場域,透過電話提供諮詢服務,指導其自我評估宮縮的頻率及強度,衛生局關懷員持續提供關懷,王女士順利完成14天居家檢疫,採檢結果為陰性,後續在本院產科門診接受定期產檢。

二、禦敵從嚴、勇敢無懼

    面對不可知的敵人,我們要做最嚴謹的防禦。個案日本籍愛子女士多年前嫁來臺灣,G2P1、懷孕40周出現現血(bloody show)產兆入院待產,入院時有流鼻水、打噴涕等上呼吸道症狀、體溫37.6度、入院前三天曾接觸甫自日本東京來臺陪產的案姊,護理師提高警覺,安排收治於單人隔離房,並協助醫師進行SARS-CoV-2採檢,雖然二次採結果均為陰性,但因其有上呼吸道症狀,故醫療團隊仍不敢輕忽。愛子女士在自然生產娩出一名男嬰後,出現產後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 PPH)的狀況,隨即出現低血壓、低血氧、失去意識,此時產房護理師依據本院感染管制室『個人防護裝備使用原則』,1立即穿妥PPE,協助醫師緊急放置氣管內插管,建立人工氣道,同時執行輸血及輸液治療,及時穩定生命徵象,護理師在充足自我保護下執行緊急醫療處置,讓愛子女士轉危為安。護理師需熟捻醫療照護程序,面對緊急突發狀況,及時做好個人防護進行急救處置,不致於讓自己及產婦陷入危險情境。

三、掌握資訊、克服萬難

    隨著疫情日益嚴峻,CEEC於2020年4月2日起規定各醫療院所停止探病,但基於人道考量,自4月25日起開放居家隔離或檢疫者因二親等親屬身故或重病等社會緊急需求的民眾,於居家隔離或檢疫第5天(含)以後且無症狀者,可向地方衛生單位提出申請,經安排至指定醫療院所自費SARS-CoV-2檢驗,取得陰性報告3天內,經醫院同意後由地方衛生單位安排探病、奔喪或辦理喪事,以1次2小時為限,需全程佩戴口罩並保持安全社交距離,不得搭乘大眾運輸工具。2個案張女士56歲未婚、罹患卵巢癌肺轉移合併肋膜積水,兄姊均移居美國、臺灣舉目無親,僅照顧服員陪伴,某日張女士呼吸急促、血氧低下,主治醫師發出病危通知,案姊不顧疫情嚴峻立即自美返臺,護理師轉知案姊本院『居家隔離或檢疫個案至本院探病流程』之規定,3協助案姊向當地衛生局報備,自費進行SARS-CoV-2篩檢,取得張女士主治醫師同意,衛生局聯繫案姊搭乘防疫計程車到院,避開醫院探病時段,由本院總務室專人帶領,快速門禁通關,單一路徑到張女士病房探視,當天案姐帶來費心熬煮3小時,張女士最愛的干貝稀飯,護理師也在事前調降鎮靜止痛藥物,讓姊妹歡喜相見,這碗稀飯吃在嘴裡暖在心裡。護理師即時掌握疫情指揮中心相關規定,提供即時性的資訊及妥適的照護,依據個案個別性需求,協助分隔兩地的姊妹,通過疫情期間各項嚴格規範的考驗,克服千里之外得以相見,一解相思之苦。

四、創意巧思、物品研發

    當所有人都戴起口罩,唯有甫出生之新生兒無法配戴口罩。本院新生兒室護理師,運用創意巧思,參考用餐隔板,設計輕巧透明、三角立體防護罩,供運送新生兒往返新生兒室及產婦病房的路途中使用,既能有效阻隔飛沫又不影響通風,保護新生兒安全。護理師化身發明家,運用創意巧思,研發防疫用品。

五、支援前線、共同防疫

    因應疫情醫院暫緩非必要性手術、非必要性診療,產科病房占床率2020年1月到6月平均62%,相往年同期(2019年86%、2018年90%)下降24%到28%,因此產科病房護理人力稍有舒緩,可以支援胸腔內科病房,讓胸腔內科病房中受過加護護理訓練及隔離防護訓練的護理師,前往專責病房照顧COVID-19疑似或確診的個案,提高專責病房護病比,護理師能執行從容且精緻的護理照顧。此外,產科病房護理師支援輪值醫院入口,進行健保資訊網服務系統(Virtual Private Network; VPN)查驗、擔任解說及引導,協助人流管控、填寫自主健康聲明書,詢問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是否群聚( Travel history, Occupation, Contact history, Cluster; TOCC)等風險評估、進行體溫監測等管控措施;護理師勇敢當責、互助合作。

   

    2020年是「國際護理助產年」,我國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倡言:『疾病無分國界人種,關愛可以傳播得比病毒更快、更深遠,因為護理師的專業和貢獻,防疫前線才能安全完備』,喊出「護臺灣、助世界」的口號。CECC於2020年2月14日成立關懷中心,召喚退休護理師投入抗疫行列,充分展現『護臺灣、助世界』之精神。國際護理理事會(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 ICN)主席Annette Kennedy肯定護理師是成功對抗COVID-19的關鍵角色,呼籲護理領導者和管理者應優化護理職場,強化護理對臨床實務的貢獻,政策制定者應支持合理勞動,專業護理法規應現代化,並堅信合作是成功防疫的重要關鍵。4

  WHO在2020護理年報(State of the world's nursing 2020)中提及:『護理是醫療保健專業中最大的職業群體,約佔59%,呼籲投資護理,不僅有助於實現與健康相關的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且有助於教育、性別、工作滿意和經濟成長』。各國政府應在其國內和國際夥伴的相關支持下,催化並加快努力,建立護理職場領導能力,管理能力和經理能力,以提升相關的教育、衛生、就業和性別議題;在教育、合宜工作、公平報酬、調配部屬、實踐、生產率、法規和留任等方面採用所需的政策選項,優化目前對護理方面的投資與回報;加速並持續投資護理教育、技能和職業。5

 

參考文獻

臺北榮民總醫院(2020)?個人防護裝備使用建議?http://isc5. vghtpe.gov.tw /~nicc/2019-nCoV/Protective% 20equipment %20rule.pdf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20)?傳染病與防疫專題?https: // www.cdc. gov.tw

臺北榮民總醫院(2020)?醫療機構因應COVID-19(武漢肺炎)陪病及探病管理原則?https://wd.vghtpe.gov.tw/NICC/ files/1091015_%E9%86%AB% E7%99%82%E6%A9%9F%E6%A7%8B%E5%9B%A0%E6%87%89COVID-19(%E6% AD%A6%E6%BC%A2%E8%82%BA%E7%82%8E) %E9%99%AA%E7%97%85%E5%8F%8A%E6%8E%A2%E7%97%85%E7%AE%A1%E7%90%86%E5%8E%9F%E5%89%87_1091015_%E5%8A%A0%E6%9C%AC%E9%99%A2.pdf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 (2020). More than 600 nurses die from COVID-19 worldwide. https://www.icn. ch/news/more-600-nurses-die-covid-19-worldwid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0). The State of the world's nursing 2020 report.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 /i/item/9789240003279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