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臺北榮總放射線部實習心得

臺北榮總放射線部實習心得

陽明大學醫學系五年級醫學生 方士毓

  以放射科作為九個月見習課程的收尾是個承先啟後的過渡,過去八個月在內、外、婦產、兒科學習的方式是從病人出發,再去搜集關於病人的病史、檢查結果、影像判讀,最後作出診斷、處置,但影像科一定程度上卻是以影像作為優先考慮的科別,並不是說病史的重要性在影像科蕩然無存,而是影像科醫師利用對影像的判讀能力可能可以在瞭解病人本身或是實驗報告出爐之前便得知診斷,這項能力一直是我十分佩服與嚮往的。

  過去一個月,我們在超音波、CT、MRI 等等影像工具間學習判讀的技巧,深刻體會見微知著的奧秘,但無可諱言的,影像科的學習方式對於我有不小的隔閡感,少了對病人整體的認識,判讀影像的過程與其說是診斷,反而像是一種臨床能力的培養,雖然就現實面來說這樣的訓練過程確實必須的,但這種隔閡感卻也一度困擾著我,因此我特別珍惜案例報告的機會,在了解案例的過程中我認識到Crohn's disease (CD) 的初期表現會有什麼症狀,也透過論文的閱讀了解wall thickening 的鑑別診斷方式,並且在病程的紀錄中深刻印象CD 會有fistula 的complication,這些都是透過完整了解案例可以學習到的。

  曾經和不少同學討論過到底先run 影診比較好,還是最後再run 比較好,我的答案是偏向後者的,以目前的學習方式,放射科給予的訓練聚焦於影像的解讀或是介入性治療的個別討論,對於後run 的我來說,這些都是構築我approach病人之能力的小片拼圖,以肝癌為例,我在一般外科學習到BCLC staging 以及每個stage 對應的治療方針,但在放射科我才真正對每種療法有更深刻的印象,同時也在課堂中一次次地想起過去在內外科學過但已經淡忘的知識,對我而言這個月是clerk 和intern 間的過渡時期,在這裡同時回顧了過往的知識也習得新的技能,非常感念放射科每位老師和學長姐給予我們的幫助和安排!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