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大腸癌篩檢的實證背景

大腸癌篩檢的實證背景

護理部督導長 酒小蕙

  癌症連續多年蟬連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在衛生政策白皮書中癌症防治列為國家重要政策之一,WHO(2007)建議乳癌、子宮頸癌、結直腸癌及口腔癌四項癌症篩檢已被證實為所有癌症中最有效的篩檢及具早期治療的診斷效益。2010年國民健康署積極推動四癌篩檢(大腸直腸癌、子宮頸癌、口腔癌及乳癌),全球中臺灣是第一個全面推廣WHO建議之四項癌症篩檢,且成效受到肯定。

  本院配合國家政策2010年6月成立癌症篩檢暨資源整合中心,推動至今,亦頗具成效。國健康署在2015年以實證內容,宣導持續推動的策略,應證篩檢效益的可信性,筆者從2010年參與癌症篩檢業務至今,整理大腸直腸癌的相關資料作一個分享。

流行趨勢與死亡率:

根據2014年我國癌症死亡率趨勢中顯示大腸癌標準化死亡率呈現上升趨勢(圖一)。自2006年起,大腸癌發生人數居全台首位。每年奪走約5,000人生命,居癌症死因第3位(圖二)。

危險因子:

  大腸癌從腺瘤(adenoma)的形成到癌症病變(advance cancer)病程發展約為5-10年,危險因子包含:1.年齡:90%的腸癌患者年紀大於50歲。2.腸道病史(有息肉、腸癌、發炎性腸病者有4%~20%會罹患大腸癌)3.家族史:5%~10%腸癌歸因於基因異常,如:一等親腸癌、家族性大腸直腸息肉、遺傳性非息肉大腸直腸癌(20%的大腸癌患者是有家族史)。3.不良的生活形態。另WHO(2008)強調以下幾項更具罹患的高危險性:1.常吃燒烤紅肉、加工肉製品。2.、體重過重。3.缺乏運動。4.吸菸、喝酒。

 

篩檢的效益:

  美國癌症醫學會( American Cancer Society)年度報告:1975至2006年,美國大腸癌死亡率下降22%,發生率下降26%,發生率下降當中50%歸因於篩檢,死亡率下降當中有35%歸因於危險因子的去除或生活形態改變,53%歸因於篩檢,12%歸因於治療技術的進步。比較篩檢與未篩檢族群,篩檢族群發現的癌症期別較早(表一),且大腸癌死亡率可降低62%,調整自我選擇偏差(self-selection bias)後,保守估計約可降低10%的死亡風險(Gastroenterology 2014)。另在2004至2011年統計0-85歲大腸癌年齡別發生率,發現發生族群以50-74歲居多(表二),美國預防醫學委員會(USPSTF)實證等級A之建議:1.建議篩檢對象為50至75歲的成人持續進行大腸癌的糞便潛血檢查,乙狀結腸鏡檢查或結腸鏡檢查,這些篩檢方法的風險和效益各不相同。2.建議含以下其中一種:每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每五年1次乙狀結腸鏡+每三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每十年1次大腸鏡。目前篩檢的具體作法為50-75歲每2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個案再做大腸直腸鏡檢查。

  糞便潛血檢查(定量免疫法)是檢驗糞便表面是否有肉眼看不到的血液。由於大腸內的腫瘤或息肉,會受到糞便摩擦而流血,血液因而附在糞便上排出,所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能早期發現。由於免疫法相較於化學法的專一性高,不會受到食物過氧化酶、動物血和維他命C影響,故不需要限制飲食,是一種簡單又方便的方法。國健署2014年的篩檢統計資料顯示:糞便潛血陽性的人當中,每2個就有1人為大腸癌或瘜肉,糞便潛血檢查平均約篩檢21人可找出一名癌前病變或癌症個案。

 

預防策略三妙方:飲食、運動與篩檢

  預防大腸癌方法包括:1.遠離加工肉品,少吃紅肉(豬、羊、牛),以魚肉、瘦鷄肉等白肉來取代紅肉。國際癌症研究總署將“加工肉品”列一級致癌物,紅肉列為2A級致癌物。每天吃50克加工肉品會增加18%腸癌風險,每天吃100克紅肉會增加17% 。2.多吃蔬果。3.以汆燙、水煮,取代高溫油炸或燒烤。高溫(溫度超過100度以上)烹調肉類,會產生致癌物質-雜環胺(Heterocyclic amines)。直火燒烤,會產生致癌物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而附著於肉的表面。4.拒絕肥胖、多運動、肥胖罹患大腸癌相對危險比1<RR≦2。5.定期篩檢:每1-2年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18%-33%大腸癌死亡率。

  自2010年推動至今,四癌累計總篩檢人數達180,392人,發現陽性個案14,886人,確診個案1,132人,本院積極推動下績效卓越,榮獲國民健康署頒發17項獎項,另2015年獲衛生局頒發「癌症防治績優獎」。癌症篩檢為救命工程,篩檢可早期發現疾病,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拯救生命,為了自己及家人的健康,請不要忽略自己做篩檢的權益喔!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