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法國手外科臨床訓練心得

法國手外科臨床訓練心得

骨科部手外科主治醫師 王榮磻

摘要(含關鍵字)

  小兒臂叢神經損傷,上肢痙攣,手腕關節鏡,周邊神經損傷,顯微重建,皮瓣轉移,先天畸形。

 

一、 目的

  手外科臨床學習,包括小兒臂叢神經損傷,上肢痙攣,手腕關節鏡,周邊神經損傷,顯微重建,皮瓣轉移,先天畸形。

 

二、 過程

  臨床學習: 周一至五手術室學習,周二下午聯合臨床病例討論會議

 

三、心得

  A.小兒臂叢神經損傷重建臨床學習: 在這領域法國 GILBERT 教授是目前歐洲最知名的大師。在進修期間跟他學習幾台相關手術,也學到的最新的觀念與治療方式,例如,使用神經轉位代替神經移植讓小孩有更好的恢復方式,也利用內視鏡手術接縫神經與取移植神經比傳統手術方式有較少的手術傷口併發症。 

  B.Congenital hand & Cerebral palsy(上肢痙攣手術)臨床學習:在這領域法國 LECLERCQ 醫師是目前歐洲最知名的大師,在進修期間跟她學習到不少相關手術,她的觀念與治療方式認為手外科手術提早介入治療可以改善患者生活品質與併發症,使用neurectomy 的方式比傳統肌腱放鬆或延長的方式有更好的永久性效果,且有較少的手術併發症。

  C.Wrist arthroscope(高階手腕關節鏡手術)臨床學習: 法國Mathoulin 教授是目前歐洲最知名的手腕關節鏡手術大師,他利用手腕關節鏡治療慢性舟月韌帶損傷,三角纖維軟骨損,舟狀骨癒合不良與手腕關節炎。特別是慢性舟月韌帶損傷的治療,處理方式及目前多種手術方式,臨床結果沒有共識,法國Mathoulin 教授所採用關節鏡Dorsal Capsulo-Ligamentous的方式,目前病人恢復良好,未來可應用於本院手外科病患。
 

四、 建議事項(包括改進作法)

  A.手外科應有3位以上主治醫師編制: 目前中國大陸、印度、澳洲、美國和法國的手外科編制有9位以上,發展20年以上且已經分工成nerve team, congenital team, elbow team, trauma and flaps team, 甚至wrist and sport team。泰國和香港的手外科在醫學中心是3-4人為單位。臺灣目前的醫學中心手外科無如此專業的手外科編制。

  B.手外科應有手外次專門診:澳洲、美國和法國的醫學中心手外科都已經有手外次專門診,包括手外周邊神經門診、上肢痙攣門診、手外先天畸形門診、手外腕關節門診和手外肘關節門診。可以讓病人有網路掛號的管道,可讓病人集中,可以讓教學更有效率,病人可以獲得專業的醫療。法國的手外科可以發展到如此高水平,也是因為在臨床編制已經發展 2-30年以上。

  C.手外科應與各科合作並常combined meeting:例如,榮總手外科病例的 EMG都交給復健科或是神經內科執行,包括BPI, TOS, peripheral neuropathy,可惜沒有機會一起討論,深深覺得若沒有整合去討論,臨床診斷與治療很難進步。美國的手外科病例不會比我們多樣化,但他們有固定班底如neurologist、neuro-pathologist、 neuro-radiologist和hand therapist 來參加combined research and clinical cases meeting,整個團隊除了提升臨床診斷與治療水準,也可合作研究與刊登論文。

  D.手外科應有手治療師編制:中國大陸、印度、澳洲、美國、泰國、香港和新加坡的手外科皆有手治療師與輔具師,病人在門診與病房有單一窗口式的治療。手治療師與輔具師參與手外科臨床醫師病例討論與學術會。本院的手治療師非手外科編制,非符合國際趨勢,病人就醫不便,效果也不盡理想。

 
  臺灣目前沒有標準訓練手外科單位,如果臺北榮總能將手外科制度與規模改進,可以成為臺灣手外科訓練發展之領頭羊,也可以重回國際手外科舞台。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