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智慧醫療服務-生理監測自動上傳

>>下載本文PDF檔<<

智慧醫療服務-生理監測自動上傳

106年臺北榮民總醫院「創新(改良)行政組」第二名

護理部督導長  酒小蕙

摘要

隨著科技的進步,運用人工智慧,來提升工作效率及服務品質,是必然的趨勢。「智慧醫療服務-生理監測自動上傳」是將門診病人身高、體重、血壓等測量後的資料自動上傳至病歷中,可提升病歷資料的完整性,節省醫療人員重複抄寫的時間與抄寫錯誤率的發生,達到簡化工作,增加效率的目的。

 

前言

生理監測可包含血壓、脈搏、身高及體重,血壓是指血液施加於血管壁的壓力,在臨床上是瞭解病人心臟、血管功能的重要指標,糖尿病是胰島素分泌或作用異常引起的醣類及蛋白質代謝異常,所造成的慢性合併症包括大血管病變,如心絞痛、冠心症等,血壓數據就是評估病變的依據。體重與醣類代謝有關,肥胖常與糖尿病合併發生,故體重是瞭解糖尿病控制狀況的指標。慢性腎臟病血管病變係因液體及鈉離子滯留刺激腎素分泌,活化腎素-血管加壓素-醛固酮系統所致(王、劉、馮,2014),生理監測數據是醫師評估病情及治療的重要依據。傳統生理監測測量數據係透過人工抄寫在紙本再轉錄到資料庫,費時又耗費紙張,且有轉錄錯誤的可能性,影響工作效率與判讀的實效性,生理監測無線上傳功能係指將測量值主動透過「Gateway」傳至醫院資料庫,可簡化醫護人員的工作,且達到節省人力成本的效益(王等2013;林,2014;張、柯、吳,2011)。

 

現況分析

本院每日約6000-8000人次看診,初診及慢性病患診前必須檢具血壓、身高、體重生理測量的數據,提供醫師作為診療的參考,現況是病人測量後抄在紙上,再拿到診間給醫師看,醫師必須登錄在電子病歷中,部分醫師因病人多,偶會忘記登錄數據在病歷資料中,或抄錄錯誤,導致病歷資料不完整,選擇新陳代謝科及腎臟科為試辦科別,原流程及新流程如圖一。

原流程:

新流程:

                    圖一:流程比較

 

故本方案的目的是利用科技來提升病歷資料的完整性,其重要性包括:

1.生理監測是初診及慢性病患的重要生理指標,是醫師診斷治療的重要參考依據。

2.智慧醫療的使用可簡化工作,增加效率,避免抄寫的時間與錯誤率的發生。

3.智慧醫療的使用可提高醫院形象,提升醫療人員及病人滿意度。

 

執行方法:

  1. 提升護理人員認知:辦理工作人員說明會,完成護理人員宣導課程共3場157人參加。
  2. 提升病人認知:辦理病人宣導課程,完成個別化病人指導共6512人,團體指導25場1369人。
  3. 提升志工人員認知:辦理志工個別化指導共4人,完成在職教育1場。
  4. 完成操作步驟指引海報及口訣:
    1. )血壓測量口訣:1插(健保卡)2按(開始)3 OK(按OK鍵)4.取出(健保卡)。
    2. )身高體重口訣:1插(健保卡)2站(脫鞋、站直、等5秒)3 OK(按OK鍵)

 

執行成效:

1.時間的節省:每位醫師須花費30秒鍵入資料在電子病歷上,以新陳代謝及腎臟科每日約523位病人就需花費262分鐘。

2.測量品質:透過生理監測自動上傳,可降低醫師在登錄時抄寫錯誤的機率。

3.滿意度:針對新陳代謝科及腎臟科的病人及醫療人員調查,81.5%病人覺較便利,70.6%護理師會鼓勵病人使用,58.8%認為對降低工作的負擔非常有幫助,醫師則認為有推動的意義,但前提是要能正確操作,獲得正確的數據。

4.專業適用性及推廣價值

  1. )需求性:每位初診病人或慢性病患就診前皆須提供此生理測量的數據資料,建立完整的生理狀況資料,以作為治療效果的比較及診療的參考。
  2. )實用性:生理監測數據在診療上是非常基本與重要的資料,適用在每一位病人,每一個科別,每一個時段,為提高民眾的操作正確性,在第二代的機器上增加了中英文語音操作及文字操作說明(圖二)。
  3. )效益性:生理監測自動上傳可節省醫療人員再次登錄的時間,降低抄寫的錯誤發生率,每案登錄需30秒,全院每日6000-8000人看診,若上傳完整,則可節省3000-4000分鐘。
  4. )推廣性:凡須要測量身高、體重及血壓,生理監測儀器可自動上傳資料,未來可用在醫療各科,智慧醫療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圖二 自動生理監測上傳機器具有中英文語音操作、及文字操作說明

 

 

參考資料

王佩麟、向慧芬、李韻雯、謝逸中、靖永潔、蕭淑代(2013).住院病房雲端照護系統-科技、效率、安全與護理友善.新臺北護理期刊,15,1-10。

林獻堂(2014).健構健康雲經驗分享-醫院、老人醫學、居家照護、社區醫學與遠距照護整合服服務.醫療資訊雜誌,24(5),103-108。

張世芳、柯志坤、吳美玉(2011).橋接於健康照護應用市集之智慧型適性化服務.電腦與通訊,137,59-66。

歐嘉美、尚中菁、劉劍華、張月娟、石光中、胡麗霞(2014).糖尿病.於王桂芸、劉雪娥、馮容芬總校訂,新編內外科護理學,97-105.臺北:永大。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