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慢性外耳道炎

台北榮總耳科     蕭安穗 主任

耳垢常造成外耳道的異物感及搔癢感,因此掏挖耳垢是造成急性或慢性外耳道炎常見的原因之一,有糖尿病、尿毒症、白血病或貧血的患者,更忌不當掏挖耳垢,因其本身抵抗力弱,一旦引發外耳道炎,常會引起壞死性外耳道炎(又稱惡性外耳道炎),在治療上非常棘手費時。

耳垢俗稱耳屎,是外耳道皮膚上脫落的老舊上皮細胞混以皮脂腺與耳垢腺的分泌物,形成泥狀或硬塊狀結構。泥狀耳垢含皮脂腺與耳垢腺分泌物的成份較多,俗稱濕耳,耳垢呈屑狀或硬塊狀,俗稱乾耳,根據統計國人約八成為乾耳,二成為濕耳,此與種族有關,東方人與美洲印第安人多為乾耳,而非洲黑人與高加索人多為濕耳,乾性或濕性耳垢同樣具有殺菌、抑制黴菌、沾黏異物、保護耳道皮膚等功能,唯濕型耳垢的人同時患有狐臭的比率較高。

一般耳垢是不需要清除的,因為少量的耳垢可經由咀嚼、張口等下頷關節運動時,將耳垢推向耳孔邊緣掉落耳道外,唯嬰幼兒因耳道較小,耳垢較易堆積,不易自行排出耳道外,只有需要檢查耳膜,有異物感或滑動性聲響,以及耳垢栓塞引起聽力障礙時才需要清除。

自行清除耳垢時最好以耳用棉籤沾以嬰兒油(若為濕耳則免),輕柔旋轉棉籤來處理,較難清除的耳垢仍需請耳鼻喉科醫師處理為宜,因外耳道皮所非常薄,處理不當極易受傷。有些較硬栓塞性的耳垢取出不易,需以耳清劑浸泡數日後再吸出。

另有些栓塞型的耳垢清除後未經數日又開始積滿耳道,此多由於患者之耳道皮膚已喪失清除耳垢的功能,在耳垢清除後,應當以油性耳滴液或耳藥水來保養耳道皮膚。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