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母親幫嬰兒「挖耳朵」行的通嗎?

台北榮總耳科   蕭安穗 主任

 

聽覺對語言發展,以及日後的人際溝通極為重要,如何寶貝孩子的耳朵,是為人父母必須充實的課題。以往常常可看到母親幫小孩挖耳朵的畫面,甚至可以看到老祖母幫小孫子清耳朵的溫馨情景,但以耳科醫學的觀點而言,這種做法是具有相當危險性的。

 

談到挖耳朵的問題,首先應瞭解耳垢,「耳垢」俗稱「耳屎」,是外耳道皮膚上脫落的老舊上皮細胞,混以皮脂腺與耳垢腺的分泌物,形成泥狀或硬塊狀的結構,泥狀耳垢含皮脂腺與耳垢腺分泌物的成份較多,俗稱溼耳;耳垢呈屑狀或硬塊狀,俗稱乾耳,根據統計國人約八成為乾耳,二成為溼耳,此與種族有關。在傳統的觀念裡,耳屎給人一種不潔淨的感覺,其實耳垢有殺菌、抑制黴菌、粘黏異物、保護耳道皮膚等功能,乾耳、溼耳皆然,唯溼型耳垢的人同時患有狐臭的比率偏高。

 

可以親自幫小朋友挖耳朵嗎?

 

以往常常可看到母親幫小孩挖耳的畫面,甚至可以到老祖母子孫子清耳朵的溫馨情景,但以耳科醫學的觀點而言,這種做是具有危險性的。在門診的病患當中,偶爾會碰到母親幫小孩清除耳垢,因附近另有小孩在玩耍,無意間撞及母親的手,或耳耙子碰觸耳道,尖銳的疼痛導致突然改變頭部的位置,造成耳膜穿孔的不幸事件。

 

雖然大多數這類的創傷性耳膜穿孔會在一個月內自癒合(但須以耳膜穿孔大小為),且影響聽力的機會不大,但對小孩而言仍是一種慘痛、恐怖的經驗。另外嬰幼兒的耳道非常狹窄,必須借助適當照明設備,以及細巧的耳垢取出器械,甚至需助顯微鏡的放大,才能適當的將嬰幼兒的耳垢清除,因此我們不建議家長幫小朋友挖耳朵。

 

耳屎會滿出來嗎?

 

一般耳垢是不需要清潔的,因為少量的耳垢可經由咀嚼、張口等下頜關節運動時,將耳垢推向耳孔邊緣掉落到耳道外,唯嬰幼兒耳道較小,耳垢較易堆積,不易自行排出耳道,耳垢若非緊緊塞住耳道,通常是不會影響聽力的。

 

在洗澡、洗頭後,耳朵進水造成乾性耳垢膨脹,塞住耳道,會造成耳朵閉塞感,洗澡後若發現嬰幼兒耳道口附近潮溼,可用耳用棉籤輕微擦拭耳道口,勿深入;另外可用吹風機(離耳道口約30公分,弱風)將耳朵吹乾。因為耳垢具有保護耳道的作用,因此只有需要檢查耳膜(懷疑有中耳炎)或耳垢栓塞引起之不適感(嬰兒哭鬧),或疑似有聽力障礙時才需要清除。

 

蟲蟲等異物進入耳朵的處理

 

蟲蟲進入耳道會有劇烈的刺通感,通常子孩會感覺有異物進入耳朵,至於較小的嬰幼兒,因耳道小,異物進入的情況不多,進入耳道的蟲蟲以螞蟻、小蟑螂居多。個人在門診曾遇到小孩因常常與寵物(小狗)一起睡覺,導致狗虱寄生在耳道內,造成耳朵經常癢痛,偶有出血現象,因此建議小朋友最好不要與寵物一起睡覺。若發現有蟲蟲進入耳朵,可將嬰兒油或植物油灌入耳道內,十分鐘後倒出,如仍有異樣,應請醫師檢查。

 

誰需定期到耳科門診檢查?

 

由於現今工商社會,父母大多同時工作,要定期耳朵檢查,對工作繁忙的父母,的確不是很方便,但有下列幾種情況應到耳科門診檢查:

 

1.小孩看電視時,將音量開很大。

 

2.叫喚小孩時,反應不夠靈敏。

 

3.嬰幼兒有不明原因的發燒、哭鬧,或用手去緊抓耳朵。

 

4.小孩主訴耳朵疼痛。

 

5.耳朵有異常分泌物。

 

前兩項主要是小孩有聽力障礙,可能是「耳垢阻塞」,也可能是「先天性聽障」,最常見的還是中耳炎併發的「積液性中耳炎」。第3、4項最可能的情況是「幼兒急性中耳炎」,或異物存留在外耳道。

 

至於耳朵有分泌物,較可能的狀況是「外耳道發炎」,在出生不久的嬰兒耳道內常有殘存的胎脂,經泡水後(洗頭或洗澡)導致感染,由於僅止於外耳道,通常不會影響聽力;較嚴重的是「耳膜穿孔性急慢性中耳炎」,這種情形會影響聽力,同時較易引起耳後乳突炎,膽脂瘤及腦膜炎等併發症。

 

若已有耳朵方面的疾病,應1~2週複診一次,直到耳朵疾病完全治療為止,若有小孩因「積液性中耳炎放置通氣管」,或因「慢性中耳炎引起的膽脂瘤」,術後應每3個月追蹤一次。

 

聽覺對語言發展以及日後的人際溝通極為重要,如何寶貝孩子的耳朵,是為人父母必須充實的課題。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