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慢性中耳炎

台北榮總耳科   杜宗陽 醫師

 

慢性中耳炎不開刀更麻煩。等到聽化惡化才處理,效果會大打折扣,如果嫌住院花時間,還可選擇短天數療法,三天即可出院。

 

「我有慢性中耳炎,可是沒有時間開刀!」「我在診所看感冒時,醫師幫我檢查了耳朵,說我有慢性中耳炎,建議我要手術治療。可是我得平常不流膿時沒什麼感覺,只是偶爾會流膿、聽力變差、頭暈。到診所拿幾天藥吃後也就好了。再說現在工作很忙,聽說開刀要住院一週,若是請假,老闆臉色也不好看,該怎麼辦呢?」病患猶豫的問道。

 

中耳是一個充滿氣體的空腔,其中有三塊聽小骨,外側以耳膜與外耳道相接,內側就是專司平衡感覺的內耳前庭及聽覺的耳蝸。慢性中耳炎就是原來完整的耳膜因發炎破裂無法癒合,外來的細菌侵入中耳表皮繁殖生長,而發炎流膿。一再反覆感染,會破壞中耳的聽小骨鏈及內耳功能,使聽力變差。年輕人也許覺得差不了多少,反正自己聽力也還好。可是等到年紀大了,加上老年性聽力損失的因素,會變得更聽不清楚,也無法配戴耳內型助聽器,這時聽力問題會變得更複雜,難以解決。

 

而且反覆中耳流膿,細菌毒素也會破壞內耳的聽覺、平衡器官。發炎一次,聽覺及平衡細胞就死掉一部分,這些細胞都是無法再生的,即使這次中耳流膿以抗生素治好了,但不知不覺中內耳的聽覺及平衡功能已經又差了一些。長久反覆感染,可能聽力及平衡能力已提前老化二、三十年了。此時再手術也只能使聽力損失、頭昏及耳鳴等內耳受傷症狀不再惡化,再也不能恢復原本敏銳的聽力,耳鳴及頭昏感也無法完全治癒。因此慢性中耳炎必須及早接受手術治療。

 

傳統的中耳炎手術是做耳前或耳後切開,並取一塊肌肉的肌膜後再翻開外耳道皮膚,以進入中耳腔,檢查中耳聽小骨是否完整?再以肌膜去修補破損的耳膜。因中耳手術傷口難以縫合,又是開放性傷口,故原先即為流膿者需在手術後靜脈注射抗生素一週,以防傷口感染細菌。但由於現代社會生活忙碌,很多病患基於工作及家庭因素,無法及早接受手術,一拖再拖至聽力惡化、頭暉耳鳴不已才警覺到事態嚴重,但此時再手術已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有鑑於此,台北榮總耳科特別為無法請假太久的單純慢性中耳炎病患設計一套縮短住院日數的治療方式。所有原本於住院檢查項目儘量於門診時完成,病患僅需於手術前一天住院,第二天於局部麻醉下進行手術,第三天早上檢查手術傷口,若情況良好,即可於下午出院,以口服藥物取代靜脈注射。每星期回診一次局部治療即可。五年來的結果顯示以此種方式治療的慢性中耳炎病患成功率約為90至95%,和傳統手術方法差不多。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