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久治不癒的小兒中耳積水,該怎麼辦?

台北榮總耳科   蕭安穗 主任

 

難以治癒的小兒中耳積水在手術前,可給予短期的類固醇,再加上抗生素來加以治療。兩週後若無效,則需施以放置通氣管及腺樣增殖體刮除手術。

 

小兒急性中耳炎與中耳積水非常普遍,急性中耳炎的好發年齡為六個月到六歲,好發的季節以秋末冬初及一月至三月最多,也就是容易感冒的季節。急性中耳炎最常見的症狀為耳痛、發燒與煩躁不安,通常需連續服用抗生素十天至二週,以amoxicillin最常用,若服用抗生素四十八小時後,症狀仍未改善,就需更換其他的抗生素,至於抗組織胺則沒什麼效果。

 

根據統計,急性中耳炎患者服藥一個月後,約40%中耳腔內仍存有積液,三個月時約10%中耳積液不會消退。積液性中耳炎的治療,通常是以觀察追蹤為主,追蹤期間可給藥來改善鼻子分泌物的黏稠度,也可以再給予一週β- lactamases table 的抗生素,若超過三個月則稱為慢性中耳積水,恢復的機會就相當的低。

 

久治不癒的中耳積水,會造成傳音性聽力障礙,進而影響小孩子的語言、學習與認知能力,但通常無法及早發現,最常見的現象為看電視時,越坐越近或聲音越開越大聲。當中耳積水持續二至三個月,或有明顯傳音性聽力障礙時,則必須考慮在耳膜上放置通氣管,將中耳積水引流出來,經放置通氣管後聽力通常可立即改善。通氣管約六個月至一年會自動脫落至外耳道內,因此手術後至少需每二至三個月追蹤檢查一次,看通氣管是否脫落或被耳垢堵塞而導致功能不彰,當耳朵有充脹感或疼痛時,則應提早就診。小兒中耳積水的原因眾多,其中以鼻子過敏及耳咽管功能不良最常見,鼻咽腺樣增殖體在二至五歲時,正值增生最快速的時期,易造成鼻塞,且常使鼻腔分泌物滯留於鼻咽部,進而影響到耳咽管的功能,所以在放置通氣管時,通常會檢查腺樣增殖體的大小,若有堵到耳咽管開口或發炎的情形,則必須予以刮除。

 

小兒中耳通氣管的放置雖可使聽力迅速改善,但需在全身麻醉下進行,唯手術後可能會遭遇一些包括至管後的持續流膿或耳膜局部硬化的情形,所以能否在手術前提供一有效的治療方法仍是大家努力的目標。類固醇可抑制中耳慢性感染後的發炎反應,降低中耳積液的黏稠度,減少腺樣增殖體的體積與促進耳咽管的功能,因此被認為可用來治療難以治癒的中耳積水,但因慢性中耳積水內可能仍含有細菌,所以類固醇須與抗生素合用,且不可使用於有急性感染或免疫缺損的患者。根據本部耳科在一九九六年十月至一九九九年十一月間的實驗得知,中耳積水至少二個月的患者接受一週的prednisolone(0.5mg/kg/day)及cefspan(8mg/kg/day)後約有50%~60%可復原,得以免除手術。所以類固醇對於久治不癒的小兒中耳積水有其療效,可做為接受中耳通氣管手術前的另一項選擇。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