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老年性聽力障礙與保健

台北榮總耳科   蕭安穗 主任

 

前言

 

人類擁有嗅覺、味覺、觸覺、視覺及聽覺等五種感覺器官,藉此與外界產生聯繫,論其重要性,很難判定孰輕孰重。其中,耳朵就像足一個靈敏度極高的麥克風,在捕捉音波後,以訊號傳送到大腦的聽覺中樞,大腦判別訊號及確認真正的感受後,再進一步做出正確的反應與判斷。因此,聽覺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此外,聽力的好壞攸關生命安全,像在過馬路時,如果聽不清楚,軌無法分辨車子行進的方向,此時馬路便有如「虎口」,令人寸步難行。

 

通常在聽不見時,需要較近的距離以便溝通,但是這種「耳鬢廝磨」的親蜜畫面並不常見,反而不時可見老夫老妻之間扯著嗓門大呼小叫,因為聽不清楚而造成摩擦的景況。

 

老年性聽力障礙多半是因年齡增長所產生的生理退化現象,或其他外在因素造成聽覺器官加速老化所致。老年性聽力障礙發生的年齡大約從50歲開始,文獻指出50歲至65歲的年齡層中,四分之一的人開始出現經微的聽力障礙,由於剛開始的聽力障礙屬於非常輕度,並非那麼明顯,所以大家可能不會加以留意,但過了65歲,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聽力會越來越差,例如電視聲音聽不清楚,尤其數字14與20常會分不清楚,這時才發覺聽力開始退化了,85歲以上的人則一半以上會出現聽力方面的問題。

 

聽覺器官的組織構造

 

自古以來,中國人即有面相學之說,耳朵的形狀也在命理解釋的範圍內,認為大耳、招風耳都能帶來財運,從耳蝸匯集聲音、辨別聲音的功能來看,古人的見解頗值得玩味,因為聽覺確實具有互相溝通、聆聽各種聲音、學習語言、定位與認知的作用。

 

耳朵分為外耳、中耳及內耳等三個部份。外耳又分為耳殼及外耳道,主要負責收集並傳送聲波,外耳常見的疾病並不多,多為搔癢或黴菌感染。

 

中耳位於顳骨內,為一由上皮組織襯裡,且充滿空氣的空腔,又稱為鼓室,外側一層耳膜,又稱鼓膜,與外耳道相隔,它有防止異物跑入及擴大聲音的作用。中耳內有三塊聽小骨,分別為鎚骨、砧骨及鐙骨,一方面可以增強聲音,另一方面又具緩衝作用,例如振爆聲傳入時,它能緩衝音量。

 

聽小骨鏈是中耳很重要的結構,如果受到損害,以目前醫學技術來說是可以用手術來改善的,這部份所產生的聽力障礙,稱之為「傳導性聽力障礙」。中耳前壁有一開口稱為耳咽管,是中耳及鼻咽的相交通處,功能為平衡鼓膜兩邊的壓力。搭機時無論起飛或降落,大多數的人都會覺得耳朵疼痛,或是有時感冒流鼻涕也感到耳朵疼痛,都是因為大氣壓力不容易經由耳咽管平衡,所造成的不適。內耳因形狀複雜,又稱為迷路,有前庭、耳蝸、半規管等組織。聲音從耳膜經由聽小骨傳至內耳,最先遇見的重要器官就是耳蝸,外觀形似蝸牛,因而得名。二圈半的構造中有一些富含水份的微細組織,聲音即是靠水份振動纖毛器官傳遞,纖毛器官是由內毛細胞與外毛細胞組成,這些細胞非常細緻微妙,小小的耳蝸內有一,萬七千個到二萬三千個的毛細胞,負責接受所有聽覺訊號,同時連接二,三萬條神經到大腦,再出大腦辨識訊號,確定聽到的內容。耳蝸內有許多血管供應所需,因此患有心臟血管的疾病,或糖尿病日久引起的血管方面的問題,容易影響到耳朵,造成聽覺比正常人更容易老化。

 

內耳除了感受聲音外,還負責平衡,因此內耳受到傷害時,不僅聽覺受到影響,可能還會覺得頭昏,半規管即負責平衡感覺,有時坐車頭暈,或感冒導致內耳感染造成頭暈,都是半規管受到影響所致。大家也許聽過梅尼爾氏病,即為掌管平衡的內耳出了問題,所以許多眩暈症狀,通常都與內耳有關,一般來說,醫生會以「內耳不平衡」一言以蔽之,但內耳不平衡只是一個籠統的名詞,其實內耳問題很多,在後文中再做詳述。

 

聽力評估

 

在日常生活中,不時可聽見「分貝」(dB)這個名詞,它同時也是健康雜誌經常引用的術語。分貝是用來計算聲音強度的基本單位,要評量聽覺好壞,通常是以年輕人聽到最小的聲音為0分貝當作基準,測量受試者聽力衰退的程度,以喪失幾分貝作為表示,也就是將聲音量化為分貝以診斷病人的聽力。

 

因此當覺得聽不清楚時,可以到醫院進行聽力評估。要測量病人是否聽得見,可以用敲音叉給病人聽的簡易方式,但這種檢查比較粗糙,只能約略比較左右耳是否聽得清楚。如果要得到確實的結果,必須進行一系列的檢查,包括純音聽力檢查(PTA)、語言聽力檢查(SRT)、腦幹聽性反應檢查(ABR)、鼓室圖檢查(Tympanogram)等等。

 

有些人為了申請助聽器到醫院求診,常常抱怨檢查流程非常繁瑣與不便,但聽力診斷書屬於法律文件,開具診斷書必須非常謹慎,為求正確性,往往需要病人跑個二、三次,屬於情非得已的情況,極需大家的諒解。開具之前,通常會請病人先進行純音聽力檢查。何謂純音聽力檢查?平常我們講話的聲音屬於混合的聲音,這項檢查是要找出每一個聲音頻率。首先病人被請至無噪音的房間內,由於是密閉空間,所以可能會覺得悶悶的,測試者會要求病人一聽到聲音就要按鈴,由於聲音很小,病人常常懷疑是否真的聽到,而無法決定按鈴的時機,加上測試者解釋不清時,常常因此產生爭議,不過在此還是希望受試者能夠一聽到聲音就按,因為是主觀的檢查,測試者並不清楚受試者是否真的聽到,只有按鈴的時候才知道。

 

由於聽力測驗非常主觀,完全依據病人的回答來決定,醫生無法百分之百地判定聽力測驗結果是否正確,因此需再利用其他方法來確認檢查是否準確,如果驗證結果不正確,就必須請病人回診再做檢查。聽力評估中有項稱得上真正客觀的檢查,即為「腦幹聽性反應檢查」,利用聲音刺激大腦,得出一個反射波,由腦波的變化可以得到聽率值,再比對純音聽力測驗的結果,便可大致了解正確的聽力。

 

聽力障礙

 

聽力障礙種類繁多,綜合區分為感音性(神經性)聽力障礙、傳音性(傳導性)聽力障礙、混合性(合併神經性及傳導性)聽力障礙三種。不同類型的聽力障礙有不同的處理方式,通常傳導性的聽力障礙是可以加以治療的,例如中耳炎將聽小骨破壞後,以目前的醫學來說,可以利用手術做一個人工聽小骨,幫助增強聲音。而感音性或混合性的聽力障礙則只能運用一些輔助方法來改善聽力,不能用藥物或手術來治療,像中耳炎久了,不僅破壞聽小骨,連神經都受到損害,此時便不容易治療,因此耳朵出現破洞流膿現象時,應儘早就醫動手術,以避免神經受到傷害。聽力障礙分成很多級數,是否需要配戴助聽器則視聽力障礙的級數而定,通常在20分貝以下屬於正常:輕度為20~40分貝;中度為41~55分貝:輕重度為56~70分貝;重度為71~90分貝:極重度為大於90分貝。政府在殘障手冊中規定必須兩耳都聽不到才能領取殘障手冊,而標準就在55分貝以上,如果符合規定,就必須由醫生開具診斷書,再向社會局申請。如果需要配戴助聽器的話,政府也提供補助,因為地方財政不同,所以補助金額不一,通常單邊約5000元,兩邊約15000元,因涉及患者權益,醫生對於聽障等級的判定,絲毫不敢輕忽,不過患者需了解在明確的標準規定下,即使差一點醫生也愛莫能助。此外,殘障手冊所擬標準與醫學上聽障程度是不同的。

 

老年性聽力障礙

 

上年紀的人多為典型的老年性重聽,由其聽力圖可以發現,老年性重聽通常為感音性(神經性)聽力障礙。同時,高頻音損失較多。此外,語音辨識力較差,聽得到聲音但弄不清楚內容,這不僅與聽覺神經有關,與大腦中樞辨識能力也有關。

 

為何隨著年紀慢慢增長,聽力也隨之退化呢?目前醫界歸納出內在及外在兩種因素。老化原本就是自然的趨勢,但為什麼有些人退化的速度快,而有些人退化的速度卻比較慢,醫界解讀為遺傳基因的影響,由於體質的差異,有些人活到九十歲還是耳聰目明,有些人過了五十歲就馬上聽不清楚。純粹因老化而引起的聽力障礙不多,因為一個人不曾生病、不曾服藥,或是不曾曝露在噪音下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即使是老年性聽力障礙,也多與外在因素有關。外在因素包括娛樂、職業與一般環境噪音:心臟血管疾病與糖尿病;耳毒性藥物;內耳病毒感染;聽神經瘤。

 

有些人長期在噪音環境裡工作,例如長期開車、在機械房工作,長久以來都會造成聽力障礙。此外,因為耳朵的血管非常細小,諸如粥狀動脈硬化等血管疾病,也會造成耳朵的問題,糖尿病常導致血管病變,因此也容易造成聽力上的障礙。

 

可能造成聽力障礙的耳毒性藥物包括胺基配醣體類抗生素(鏈黴素)、利尿劑、水楊酸(阿斯匹靈)、奎寧、抗癌藥物。以前治療肺結核都使用鏈黴素,對聽力影響很大,最近幾年因為醫藥進步,抗生素發展迅速,加上這些嚴重的感染性疾病也不再常見,所以因抗生素引起的聽力障礙日漸減少。利尿劑只有在腎臟病患長期使用才可能產生聽力障礙,短期使用者通常不會出問題。阿斯匹靈多用來預防心臟血管疾病,在少量使用的情況不會影響聽覺。治療瘧疾的奎寧,日前已很少使用,因此影響不大。目前治療癌症的化學藥物造成耳毒性的聽力障礙較為常見。

 

內耳病毒感染幾乎無法預防,常常感冒來了,耳朵就聽不清楚,病毒感染造成的聽力障礙近年來比較常見。聽神經瘤並非老年人特別容易發生,但在老年性聽力障礙成因中,也不可加以忽略,腫瘤通常長在第八對聽神經上,不過往往是良性,而且成長的速度緩慢,因此不必過於擔心,如果過大造成腦壓上升,還是必須利用手術加以處理,聽神經瘤造成聽力障礙的特徵通常為單側聽力差,逐漸覺得臉麻,好像快中風的感覺,但其實是聽覺神經良性腫瘤所造成的。

 

與老年聽力障礙有關的耳部疾病則包括耳垢崁塞(外耳)、中耳積水(中耳)、突發性耳聾(內耳)、耳鳴與眩暈(內耳)。這些疾病不全然是因為年紀大所造成的,經過鑑別診斷後,有些稍經處理,問題便可完全解決,最常見的就是耳垢(俗稱耳屎)崁塞。

 

耳垢有乾有溼,與人種有關,「耳垢」這個名詞容易令人誤解,以為是不好的東西,其實它具有保護耳朵及殺菌的作用,所以不需經常清理,如果將這層油性物質破壞掉,耳朵會覺得癢,反而容易造成耳朵發炎及受傷。但是耳垢過多會影響聽覺,或是游泳後耳朵浸水也會聽不見,此時便需要清除。

 

如果突然覺得總不清楚,特別是感冒的時候,可能是耳朵積水,成年人耳朵積水多半是因為鼻竇炎、過敏性鼻炎或感冒。積水會使人覺得耳朵悶悶的,或有叩叩的聲響,通常不是老年神經性聽障,或是慢慢發生的聽障,往往伴隨感冒突然而來,但是老年人由於耳膜較厚,有時不容易藉由目視看出有否積水,因此必須借重一些檢查來確定,一旦有積水時,可用針將積水抽出,積水清除後病人會覺得很舒服,聽力也恢復正常,這類中耳積水引起的聽力障礙通常可以用醫療方式加以改善。

 

耳膜破洞並不是老年人特有的毛病,不過年長發作的人可能從小就有這方面的問題。由於沒有耳膜幫忙震動,所以聽覺當然會變差,時間一久可能變成混合性聽覺障礙,所以最好儘早將耳膜補好。有些老人家覺得年紀大了,不想開刀,可是耳膜破洞會造成耳朵一直流水,根本無法配戴助聽器,如果勉強配戴容易造成發炎。其實目前手術非常安全,屬於整型手術,通常住個幾天就可以出院,成功率高達九成,所以這種情況下,醫生都會建議病人接受手術治療。基本上,整型手術對於聽障者一定有所幫助,雖然不可能恢復到年輕時候的狀況,但起碼可增進部份的聽力。

 

秋冬交替之際,或是感冒盛行季節,可能大清早起來,就發現單邊耳朵失聰,我們稱之為「突發性耳聾」,突發性耳聾症需符合於三天內發生、有三個頻率影響、聽力大於30分貝損失等三個條件。有些醫生描述為耳朵中風,症狀類似但不完全是。

 

這個疾病常見的成因有二種,一種為病毒所引起,另一種則為循環不佳所造成,耳朵也需要氧氣輸送營養,如果循環不好就可能導致突發性耳聾。因為很難完全經由血液檢查或X光檢查診斷形成原因,所以只能根據專業經驗給予血液循環劑或是類固醇改善,雖然大部份的人都無法完全恢復,但及早治療的話,約有六、七成部份恢復的機會,所以應視突發性耳聾為急症,一發生就必須趕快找醫生,治療越早效果越好。突發性耳聾症患者至少需住院5天,給予大量的循環劑及類固醇治療,住院的另一目的是要強迫患者休息,因為這類病人通常在通宵熬夜後發生的,推測是因為熬夜體力變差,導致病毒感染或循環方面的問題。

 

耳蝸負責聽覺,半規管負責平衡,所以當內耳受到病毒的感染時,除聽力受到影響外,也曾產生房子旋轉的眩暈感,同時伴隨心、嘔吐、冒冷汗,一般人覺得聽力變差都不會立即就醫,但遇到眩暈想吐,多半會感覺事態嚴重,馬上去找醫生,其實眩暈症狀常常伴隨聽力障礙而來。

 

耳鳴為聽覺細胞受損後所出現的雜訊,從耳蝸一直通到大腦的路徑中,任何部位出問題都可能導致耳鳴,耳鳴為症狀表現而非特殊疾病,通常不會損及身體器官,但耳鳴有可能是聽覺系統某種疾病的先期症狀,所以不能輕忽,最好立即加以處理,由醫生仔細鑑別診斷引起耳鳴的原因,因為有些鼻咽癌患者的早期症狀即為耳鳴,可惜大多數耳鳴患者多延遲了求診時間,就好像需要細心呵護的花朵一樣,如果在枯萎之初加以灌溉還能回春,如果都快枯死了,恐怕連神仙也只能徒呼負負,因此耳鳴症狀一出現,應立即找醫生處理,當排除可能發生的疾病因素後,也許只是聽覺細胞剛開始出現問題,稍加治療即能緩解耳鳴現象。

 

確定非疾病因素,只是單純聽覺神經退化時,耳鳴患者可能必須學習不要過於介意,因為聽覺系統不可能更新,而目前的醫藥技術對於耳鳴尚無根治的解決之道,所使用的藥物治療或輔助方法僅能夠降低耳鳴的聲音,沒有辦法完全治癒。對於長期耳鳴患者,建議做好心理建設,根據研究,耳鳴與情緒、睡眠有關,所以儘量不要太介意,以免干擾自我的情緒與睡眠,造成惡性循環,因為耳鳴很奇怪,越是在意越覺得大聲,就像住家旁的工地施工一樣,如果不注意根本就不會受影響,反之,越注意越覺得吵得難以忍受。在此奉勸愛耳鳴困擾的人不要隨便服用藥物或嚐試另類療法,包括中,西藥或針灸,聽從醫囑,事實上還是有很多方法可以改善耳鳴的。

 

重聽老人的心理變化

 

許多老年人重聽以後常發生心理上的問題,像疏離親友、拒絕社交、孤僻多疑、憂鬱壓抑、妄想易怒等等。可以想像,當總不清楚對力的話因此毫無反應的情形發生幾次後,對方可能不太願意再交談溝通,如果是個性內向的人,就會因此變得比較孤僻,出現疏離及拒絕社交的情形,甚至有些人還會產生被害妄想症,覺得別人在說自己的壞話,或背地設計陷害自己。此外,聽覺不好也會造成焦慮,因為與別人無法好好地溝通,對自己越來越缺乏信心時就會產生焦慮,因此當聽障發生時,需要積極從事心理復健。

 

老年性聽力障礙的治療與復健

 

目前對於聽障的治療有限,尚有努力的空間,治療以內科療法為主,分為血循環促進劑,維他命類、利尿劑、類固醇。一般咸認為維他命B對神經有助益,因此鼓勵於日常生活中多加攝取,實際上,維他命B雖有助於保護神經,但是效果並非如期望中明顯,所以聽力仍舊會慢慢退化,因此只要維持健康的生活與正常的飲食,維他命類補充劑並非這麼重要。如果出現急性聽力障礙的話,可以施予血液循環劑或類固醇治療,可以獲得有效的改善。長期來說,上述藥物對聽障幫助不大,因此不必浪費太多金錢去購買這些補品,以免大失所望。

 

談到聽力的復健,目前比較好的辦法就是配戴助聽器,助聽器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方便,雜音也越來越小。有些人將助聽器視為與眼鏡相同的輔助用品,事實上是有差距的,助聽器的使用遠較眼鏡複雜與困難,經常有人配戴助聽器不久後,便將之棄置不用,原因出在它不像眼鏡一樣,只要掛上眼鏡,視力問題便獲得完全的改善,不會產生其他後遺症。而助聽器只是一個放大聲音的器具,它不僅將想聽的聲音放大,連同旁邊不想聽的噪音也放大了,所以會覺得吵雜,造成使用者的排斥感,所以助聽器應在安靜的環境使用,在吵雜的環境下不建議使用,因為把正常的聲音與不正常的聲音都放大後,會使人覺得不舒服,所以,配戴助聽器需要一段習慣學習的過程,現今已有數位式的助聽器,價格較貴,但可大幅改善這種不舒服的狀況。

 

至於什麼時候需要配戴助聽器呢?由於助聽器的配戴並非那麼容易與方便,因此聽障程度比較輕微的話,不建議使用,當與人溝通發生困難時,需要別人反覆重述時:或是電視音響音量必須開得很大,影響他人作息時:或是獨居者需要使用電話與外界溝通時,這些狀況便可以考慮配戴助聽器。在美國,許多老年人都是獨居,尤其需要與外界溝通,因此特別注重配戴助聽器的問題,因為在美國社會中,高齡者大多獨立生活,如果無法溝通就無法正常生活,所以特別納入社會福利政策裡,慢慢地台灣社會也會出現這個趨勢,所以助聽器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選購助聽器不像購買眼鏡一樣簡單,尤其不建議隨便購買助聽器,以前常聽說有人回大陸探親買了一堆助聽器,最後都因為不適用而丟棄,因為每個人聽障的情形不儘相同,因此助聽器更個人化,更需適應性,配戴助聽器是非常專業的絕對不可以隨意購買,不僅不合適,還可能傷害到正常的聽覺。

 

助聽器的基本構造分為麥克風(收集聲音轉化成電波)、擴大器(將電波訊號擴大)、接受器(將擴大後的電波再轉化成聲音)三部份,簡單來說就是將聲音放大,使人聽得比較清楚。現在由於科技進步,甚至可以利用電腦來做細部調整,新一代電腦助聽器即有這項功能,因為是新產品,價格比較高,約需要七、八萬元。

 

助聽器的種類頗多,大致分為眼鏡型、口袋型、耳掛型、耳內型及耳穴型。以前中耳炎患者多使用眼鏡型助聽器,但效果不佳,所以現在很少看到這類型的助聽器。口袋型的助聽器雖然操作比較方便,但因輸出功率效果差,已逐漸被淘汰。目前比較常見為耳掛式與耳穴型,耳掛式為掛在耳朵後面,因為輸出功率比較強,多半用於先天性聽障兒童,輕度或中度的成年人因考量美觀性,則較喜歡使用耳穴型助聽器。

 

耳穴型助聽器體積較小,可以隱藏在耳道中,幾乎看不到,好處是完全隱藏,讓人看不出有聽力障礙,前美國總統柯林頓就是如此,所以一般人並不知道他有聽力方面的問題,但是年紀大的人並不是很適合,因為年紀大的人手沒有這麼靈巧,調節線路及按紐並不是那麼方便,而且因為體積小,輸出功率相對也不大,所以即使美觀,還是要視個人情況來使用。

 

為什麼有些人不願意配戴助聽器?有些人是因為自慚形穢的心理作用而不願配戴,認為一旦戴上,他人就會知道自己聽力不好,講話無形中就會變大聲,這是認知的問題,應該要建立自己的信心。此外,有些人覺得配戴助聽器後,聽力會越變越差,其實如果配戴適當的助聽器是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但如果配得不好,助聽器出現雜訊時,當然會影響聽力,所以應該選購品質良好有信譽保證的助聽器。

 

如果要配戴助聽器,通常以配戴兩耳為宜,雙耳配戴的好處包括增加對聲源的方向感、增加對聲源的距離感、提高在噪音背景的辨識能力、雙耳有較好的加成作用、雙耳有較好的頻率解析作用。例如在馬路行走時,如果只是單邊有聽覺,不容易抓到方向感,會弄不清車子來的方向,非常危險,對人身安全影響很大。

 

當沒有藥物可以治療,而且助聽器又不適用時,還有一項選擇稱為「人工電子耳」,它是近十幾年比較重要的發明,利用電極繞到耳蝸內,不去刺激聽覺細胞,而直接刺激最粗的聽覺神經,將聲波轉為電波,把訊號傳到大腦裡去,不過仍須配戴類似助聽器的裝置,它有天線可以接收聲音,如果從事游泳之類的活動時,可以摘下。人工電子耳主要針對聽障兒童設計,當然成年人也可以使用,但是因為人工電子耳須經由手術植入,上了年紀的人通常比較擔心手術的危險性,加上助聽器比較方便配戴,也較易更換,一個人可以擁有好幾副,所以成人的接受度普遍偏低。不過根據文獻報告,人工電子耳效果較優,因此對於聽障兒童而言,目前公認當助聽器效果不如預期時,可以考慮安裝人工電子耳。

 

如何與聽障者交談溝通

 

面對聽障者,在交談時應特別注意,不要用大呼小叫的方式,應該而對面地交談,口齒儘量清晰,即使聽不清楚,也可以靠唇型及肢體語言來輔助了解,而且講話速度要做慢,一個字一個字地說,音量維持適當,大聲說話是沒什麼用的。交談也應儘量選擇安靜處所,四周如果過於吵雜,會影響聽障者的專注度,旁人也儘量不要插嘴。

 

聽障患者應如何自處

 

我們鼓勵聽障朋友擴展社交層面,多參加集體活動,參與公益團體,培養興趣嗜好,信賴兒女親友,慢慢透過助聽器的輔助,開拓自己的生活空間,對於自己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因為如果不積極從事聽力的復健與重建,聽力不僅容易惡化,更有可能加速老年失智症的發生。

 

總結

 

我們雖然不能阻止聽覺神經退化,但日常生活中多注意保養之道,還是維持聽力與及早發現聽障的不二法門。平日應如何保護耳朵呢?首先不要隨便掏耳朵,耳垢具有保護作用,可使耳朵不易受感染,一旦感染應及早就醫。平日應注意防治全身性疾病,如果有高血壓、糖尿病應定期服藥,如果高血壓及糖尿病控制得宜,聽力退化的情況可以明顯地減緩。

 

少量的酒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但過多則會造成血管收縮,同樣地,煙也會導致血管收縮,影饗血液循環,進而影響聽力,所以應該戒煙忌酒。而噪音早已證實會對聽力造成傷害,特別是爆竹類所產生的震爆,應儘量遠離,有些人喜歡重金屬音樂,而音量又開得很大,經常為之對聽覺來說,都是莫大的傷害。

 

前文提及有些藥物會影饗聽力,但以目前來說,醫生用藥都很謹慎,因此已經較少發生,不過如果本身耳朵不是很好的情況下,應提醒醫生,其實把自身所有疾病告訴醫生是保障自己非常重要的一個方法,用藥不但自己要注意,也是醫生的責任。

 

避免情緒激動,激動會造成全身血壓上升,不但對聽力不好,也容易對心臟血管造成傷害。平常飲食應儘量正常,並配合適當的運動,以保持身體狀況良好。最後提醒大家如果有聽力障礙發生,應及早檢查及早治療。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