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嬰幼兒的聽力發展

台北榮總耳科   杜宗陽 醫師

 

「我的小孩已經兩歲多了,可是他好像不太會講話。以前曾給其他醫師看過,也沒有說有什麼不對,只說等大一點再看看。可是眼看著同齡的小孩都已經可以講些簡單的句子了,他卻還是一言不發。不高興時,也只會咿呀亂叫。是不是他的舌繫帶太短了?要不要剪舌繫帶?」緊張的媽媽及焦急的阿嬤常會這麼問道。

 

其實兩三歲的小孩還沒有開始語言發展跡象時,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如小孩是否有智力問題及溝通障礙?聽力是否正常?在我們的經驗中,少部分嬰幼兒是智能問題,舌繫帶太短等喉部發聲器官異常佔極少數。聽覺異常才是小孩無法開口學說話的主要原因。因此,對這些語言發展落後的嬰幼兒,必須先做耳鼻喉的局部檢查,再考慮小孩是否聽力異常,並請小兒科評估其智能發展。

 

嬰幼兒的聽力檢查方法依年齡而異。一般而言,一歲多至三歲的嬰兒可先用行為觀察法。在隔音室中給予不同頻率及強度的聲音刺激,觀察是否有被嚇到,或嘗試去尋找聲音來源等反應。有時可用一些會動、會發光的玩具來吸引他的注意力,熟練的檢查者可以用這方法大致判定他的聽力閾值。但有時嬰兒的反應不佳或很快失去對聲音、玩具的興趣、注意力不好時,無法用行為觀察法來檢查他的聽力。

 

至於三到六歲的幼兒則可以用遊戲純音聽力檢查。方法是先訓練幼兒若有聽到聲音,可以用一些簡單的遊戲行為如丟積木來表示他有聽到這個聲音。或使用電腦化的遊戲純音聽力檢查儀,幼兒面對著一個有卡通人物的螢幕,若發出聲音刺激且幼兒作出正確反應,則卡通人物會有吸引幼兒的動作變化作為獎勵,一邊遊戲一邊檢查聽力。因此可以大略測出幼兒各頻率聽力閾值。這幾種方法都必須靠嬰幼兒主動對聲音作出反應,再由檢查者觀察這些反應。故前提是嬰幼兒必須能合作、注意力要集中。因此嬰幼兒、家長及檢查者必須十分有耐心,有時必須重複多次,才能得到較為可靠的聽力圖。

 

對於注意力不集中,配合度差的嬰幼兒,可用聽性腦幹反應檢查。原理是給予一連串的聲音刺激,再用貼在頭上的電極反應紀錄,得知他的聽力閾值。優點是不需要幼兒主動配合、準確度較高。缺點是必須先予鎮靜,俟其睡著後才能作檢查。另外最近發展出來的耳音傳射檢查,可以測量內耳外毛細胞對刺激音的反應,可以較為準確地測量嬰幼兒各個頻率的聽力閾值。但也需要在安靜狀況下才能檢查,而且聽力障礙較嚴重者不適用。

 

總之,嬰幼兒聽力異常是無法開始學講話的主要原因,由於其配合度較成人為差,聽力檢查常要重複多次,並用多種方法檢查才能較準確評估其聽力,從而及早開始配戴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作聽力復健工作,以掌握語言發展時機。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