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慢性鼻竇炎 

定義:

鼻竇炎是指鼻竇的炎症反應,慢性鼻竇炎一般是指症狀持三個月的鼻竇炎。

病因:

慢性鼻竇炎多為未經治療或治療不全之急性鼻竇炎所演變而來,多因過敏性鼻炎、鼻息肉、免疫機能不全、鼻中隔彎曲或黏膜纖毛功能異常所致之黏液滯留、細菌感染,以及進一步不可逆之鼻竇黏膜組織變化,終導致慢性鼻竇炎的發生。

照片

慢性鼻竇炎的病人可能有下列症狀,且或數年之久:

1.鼻塞、鼻涕倒流、流黃、濃鼻涕;

2.鼻痛、顏面疼痛、牙痛、頭痛(註:前額頭痛多與額竇有關,頭頂及枕部疼痛則為前篩竇、蝶竇有關;眼內側疼痛和前篩竇有關;而上頜竇則以臉頰疼痛或麻木感來表現);

3.嗅覺功能異常或喪失;

4.口臭、長期咳嗽、失眠、容易疲勞。

慢性鼻竇炎若持續惡化的話,可能會併發

1.局部併發症:鼻竇黏膜囊腫或膿樣囊腫、骨隨炎;

2.眼眶併發症:眼眶蜂窩組織炎、淚囊炎、視力衰退;

3.顱內併發症:腦膜炎、硬腦膜外膿瘍,以及海綿狀竇栓塞等。

診斷:

1.臨床診斷:包括鼻塞、顏面疼痛、鼻涕倒流及咳嗽等,都可能是鼻竇炎的慢性症狀。

2.鼻竇內視鏡檢查:鼻竇的開口處會有膿液流出

3.電腦斷層攝影:可確認並評估鼻內各解剖構造是否異常,如額竇及其隱窩、勾突、篩漏斗、上頷竇及其開口、篩泡、中鼻道、後篩竇、蝶竇及其隱窩等。此外,對於內視鏡檢查正常的鼻竇炎病患,此項X光檢查除可確定診斷外,更能幫助醫師作手術前的評估。

治療可以分為以下三方面:

1.藥物治療:抗生素的投予,達到減低或抑制鼻竇致病菌的目的。一般先針對常見菌種給予初次投藥,待細菌培養及敏感測試報告出來後,再依敏感藥種給藥。類固醇鼻噴劑、口服充血劑的使用,可以改善鼻黏膜充血、水種的情形,進一步減少鼻竇開口阻塞的程度。若經以上藥物治療仍無效或已發現有不可逆之鼻竇黏膜病變,如鼻息肉或鼻黏膜腫脹阻塞鼻竇開口,使鼻竇分泌物無法流出,則手術治療則成唯一方法。

2.鼻竇內視鏡手術:是目前鼻竇手術的主流。手術主要是以鼻竇內視鏡移除病變及阻塞鼻竇開口的黏膜或鼻息肉,並將鼻竇的開口加以擴大,吸除鼻竇內容物。病患顏面以及唇下不會有任何傷口,開刀時間短,病患舒適度較高,住院天數一般為三到五天,甚至更短。

3.經鼻外鼻竇手術:有些病變以鼻竇內視鏡手術無法徹底根除時,如上  竇內側壁倒生性乳頭瘤、篩竇黏液囊腫等,傳統的經鼻外鼻竇手術變派上用場。依照病變位置的不同,有不同的皮膚切口,如  竇的切口在眉下,篩竇的切口在眼睛和鼻樑之間,上頜竇則可能在鼻外緣或唇下。此類手術,病患不適感較高,住院天數較長,雖然目前較少使用,但仍有其價值。

預後:

在接受鼻竇手術後,大多數病人的症狀都可獲得改善,也因此輕忽術後追蹤照顧的重要性。鼻竇手術後病人,鼻內易生痂皮。黏膜或黏膜息肉樣變化可能阻塞鼻竇開口。需定期接受局部治療一段時間,另外,有過敏性鼻炎、鼻息肉病史的人,在術後仍需接受藥物治療,以降低復發機率。是故定期複診、檢查及局部治療,對慢性鼻竇炎術後患者是絕對必要的。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