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最新消息

唾液腺內視鏡手術適應症之新進展-喉頭頸科 張嘉帆醫師

發佈日期:
發佈者:耳鼻喉頭頸醫學部
類別:最新消息
點閱數:13633

唾液腺內視鏡手術適應症之新進展

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部喉頭頸科 主治醫師 張嘉帆

 

    現今醫學科技之進展及微創手術之盛行,唾液腺內視鏡手術也是逐步進步,最早從1990年由歐洲開始發展及施行,由初始模糊影像發展至今,已接近到高畫質,使用微創之方式,經由約0.5公厘之口內開口,逐步擴張後,以直徑0.8至1.6公厘之半硬式內視鏡,進入唾液腺管徑,檢視可能之病灶,再將可能之病灶移除、擴張或給予藥物沖洗,試著恢復原有唾液腺分泌之功能,是同時兼具診斷及治療之手術。唾液腺內視鏡手術目前主要應用在主唾液腺(腮腺、下頷腺及舌下腺)。適應症包含慢性阻塞性唾液腺炎,如唾液腺結石、狹窄或黏液栓塞等;另外慢性非阻塞性唾液腺炎,包含幼年型復發性腮腺炎、放射性碘相關唾液腺炎及修格蘭氏症候群等,可大幅減少須將主唾液腺切除之必要,以及避免腺體移除之可能併發症,本文章簡單介紹各適應症之新進展,分述如下。

    唾液腺結石是唾液腺內視鏡手術最常見之適應症,好發在下頷腺,占所有結石約八成,在腮腺約占兩成,其中以在主分支處或主管徑內最常見,唾液腺內視鏡手術可合併鈥雷射碎石,文獻上最大可用在17公厘之結石,治療成功率約76-93%,因此最後須將腺體切除比例也降至4.6-11%。而唾液腺內視鏡手術能否成功,和結石大小、位置、數量及和管徑周邊組織狀況有關。

    唾液腺狹窄是唾液腺內視鏡手術第二常見之適應症,好發在腮腺,約占所有狹窄75%,大部分位於開口處或遠端管徑,和治療結石相比,單純使用唾液腺內視鏡治療,約77%不須口內或經皮切口,即可達到療效,手術成功和發作時間、狹窄的型態有關,若是手術後仍有不適,可以考慮肉毒桿菌毒素注射,以幫助減緩症狀,最後只有約4%之病患須將唾液腺移除。

    幼年型復發性腮腺炎在幼年兒童唾液腺疾病中,是僅次於腮腺炎,第二常見之疾病,大部分至青春期後會完全痊癒,目前主要病因仍不明。唾液腺內視鏡手術是可同時診斷兼治療,術中可以在管徑中注射類固醇,狹窄也可以在內視鏡下施行擴張,約81%之病患會完全改善,也有研究顯示只施行管徑內類固醇沖洗,約75%之病患可以改善,因此主要治療效果可能還是和類固醇有關;但以目前研究顯示,唾液腺內視鏡手術之角色,還是可以提供診斷及治療方向。

    放射性碘相關唾液腺炎是接受放射性碘治療後,可能會引起急性或慢性唾液腺發炎,原因是唾液腺會從血液中吸收較高劑量之碘,進而破壞分泌細胞及管徑,其中又以腮腺最常見,發作時間可以是治療後幾天到6個月以上,可能與照射劑量有關,研究顯示劑量大於150mci,會有較高機會發生唾液腺炎。病患經唾液腺內視鏡手術治療後,約75-100%會改善症狀。唾液腺內視鏡手術治療時機則建議當藥物治療無效後,盡早施行,以避免管徑沾黏狹窄後,終至無法擴張,但仍需進行更深入研究及長時間追蹤。

    修格蘭氏症候群為漸進式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唾液腺及淚腺是最常被影響之位置;腮腺又比下頷腺更常被破壞。雖然是免疫疾病,但近年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唾液腺內視鏡手術治療後,約六成可以改善唾液腺不適之症狀。目前證據顯示唾液腺內視鏡手術是有幫助之治療,但報告之病例數不多及追蹤時間不夠長,因此仍需更大規模研究及長時間之評估。

    唾液腺內視鏡是一種安全及有效之微創手術,已廣泛應用在慢性主唾液腺炎之病患,特別是唾液腺結石,研究顯示治療效果相當顯著,安全近乎無副作用,大幅降低切除唾液腺腺體之必要性。依目前文獻報告,應用於非結石之病例也越來越多,如唾液腺狹窄、幼年型復發性腮腺炎、放射性碘相關唾液腺炎及修格蘭氏症候群等,同樣可以改善病患症狀,達到治療之目的。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