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最新消息

經鼻內視鏡顱底手術於鼻竇及顱底腫瘤併眼部侵犯之應用

發佈日期:
發佈者:耳鼻喉頭頸醫學部
類別:最新消息
點閱數:3977

經鼻內視鏡顱底手術於鼻竇及顱底腫瘤併眼部侵犯之應用
(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 for Sinonasal/Skull Base Tumor with Orbital Invasion)

鼻頭頸科 黃毓雯醫師

110.09

       ​鼻竇及顱底腫瘤佔整體頭頸部腫瘤3~5%,屬於少見疾病。鼻腔腫瘤在就診時經常處於晚期,合併眼部侵犯並不少見,因此手術治療時仍然是一項重大的挑戰。多數的良性鼻竇、顱底腫瘤因生長緩慢且無侵襲性,在腫瘤逐漸壓迫眼眶導致眼球移位的過程中,病患便產生了適應性,因此,並非每個病患皆有複視(diplopia)、視力喪失(visual loss)或是鼻淚管(nasolacrimal duct)阻塞等臨床特徵;而少數良性腫瘤如倒生性乳突瘤(inverted papilloma)則可能會侵入眼眶或是鼻淚管系統,產生眼球突出(proptosis)、溢淚(epiphora)或是視力模糊。

       過去20年來,經鼻內視鏡顱底手術(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EEA)的技術不斷精進,使其應用範圍逐步擴展。腫瘤侵犯眼眶的程度是以眶骨膜(periorbita)是否受侵犯/浸潤為參考準則。處理鼻竇/顱底腫瘤侵犯眼眶時,治療方式因病變的位置、腫瘤病理和解剖構造的複雜性而異,時常需借助多專科醫師的評估,以確定適合的手術方法和治療目標。對於生長/侵犯位置於視神經(optic nerve)內下側的腫瘤,往往可以採用內視鏡手術方式清除病灶,當腫瘤侵犯至眼部上方、外側時,例如腫瘤侵犯至眼球、眶尖、翼顎窩(pterygopalatine fossa)、顳下窩(infratemporal fossa)和/或顱底時,則需考慮合併從前方或前外側方的外開手術來處理,此時,由耳鼻喉科、神經外科、眼科、口腔外科組成的專家團隊合作便更加重要。

       術前多專科評估包含眼科醫師評估術前視力(afferent visual function)、眼球運動(ocular motility)、鼻淚管功能以及外觀美容(cosmetics)等四大面向;若腫瘤過大時,亦可考慮腫瘤內科醫師及放射腫瘤科醫師行術前化療或是放射線治療以減少腫瘤體積後再行手術。影像檢查中,電腦斷層是標準的檢查,對於評估骨頭受腫瘤侵犯程度、是否有侵犯到眼眶內側壁的篩骨紙板(lamina papyracea)具有91%敏感性以及55%特異性,對於鼻淚管系統(nasolacrimal duct system)的侵犯則有100%敏感性以及45%特異性。磁振造影對於眼周邊軟組織的侵犯則有93%敏感性以及81%特異性。

       最近的研究指出,與開顱手術等外開術式相比,使用經鼻內視鏡手術治療特定患者,治療後腫瘤復發率、術後恢復時間、生活品質等各項指標有較佳的成效。必要情況下,經鼻內視鏡手術亦可作為輔助性手術路徑,結合外開手術,以處理更複雜的病變部位。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