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最新消息

舌下囊腫之非手術治療

發佈日期:
發佈者:耳鼻喉頭頸醫學部
類別:最新消息
點閱數:27179

舌下囊腫之非手術治療

臺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部喉頭頸科 主治醫師 張嘉帆

  舌下囊腫(ranula),又稱蛤蟆腫,是唾液不正常分泌滲漏到舌下周邊結締組織中所導致。大部分和舌下腺(sublingual gland)有關,可能造成之原因,例如舌下腺外傷、唾液腺管徑阻塞或是家族基因遺傳等,盛行率約萬分之二;在二十至三十歲年齡層居多,女性較好發。症狀表現可能是突然發現口腔底有一偏藍、透亮及腫脹之軟組織,或是進食時口腔底會感覺到反覆腫脹,甚至疼痛,可能延伸至頸部(submandibular or submental space)。另外,在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感染之病患,可能因病毒感染之關係,造成唾液腺發炎、管徑阻塞,同樣也會有舌下囊腫之產生。舌下囊腫依範圍可區分為口內型(simple or intra-oral)及頸部型(plungingor diving),前者只侷限在口腔底,後者則是由口腔底延伸出下頷舌骨肌(mylohyoid muscle)到頸部。

  診斷方面可以藉由理學檢查,評估舌下病灶範圍,影像檢查如超音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可以輔助診斷,細針穿刺抽吸亦可以幫助判別,抽出物大部分是透明黏稠狀之液體,雖然抽吸後可以緩解症狀,但大多仍是會復發。治療方面可分為手術及非手術方式。手術是將囊腫及影響到之舌下腺經口切除,復發率較低,但可能發生之併發症,如舌神經損傷,造成舌頭感覺異常,或是下頷腺管徑損傷,同樣可能造成反覆性口腔底或頸部腫脹,另外口內傷口出血、血腫等,因此手術必須仔細小心處理。而非手術方面,目前有使用注射藥物之方式治療,前提仍是會抽吸舌下囊腫內物質,確認無惡性細胞後,才考慮注射治療。注射藥物包含OK-432(picibanil)、酒精(ethanol)及肉毒桿菌神經毒素(botulinum neurotoxin)。OK-432是一種鏈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萃取製劑,可用於癌症免疫治療,注射後可能會有腫脹、疼痛或發燒等反應,約二至四成可能會復發或病灶持續;酒精需使用濃度95%以上,抽吸完後直接注射,平均需注射兩次,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之病患有輕微不適,包含疼痛及腫脹,然而約有一至五成仍是會復發或病灶持續。

  肉毒桿菌神經毒素,顧名思義是由肉毒桿菌產生,目前應用於許多唾液腺相關疾病,例如外傷後或手術後產生之唾液腺廔管(fistula)或唾液腺囊腫(sialocele)、非結石性慢性主唾液腺炎或修格蘭氏症(Sjogren’s syndrome)反覆性主唾液腺炎、腮腺手術後產生之味覺出汗症(Frey’s syndrome)、流涎(drooling)等;而舌下囊腫同樣可以藉由注射肉毒桿菌神經毒素來改善症狀(如圖一、二),經口抽吸後直接注射,約注射一至三次,劑量30至100單位,可能副作用如暫時性之吞嚥困難、注射處腫脹或疼痛等。不管是注射酒精或肉毒桿菌神經毒素,目前被認為是安全之治療方式,但治療效果則是不同文獻,改善或復發率不同,因此若是注射後多次復發,仍有不適症狀,影響生活品質,最後仍需考慮手術治療。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