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實證醫學簡介

 

1972年英國流行病學專家Archie Cochrane首先提出實證醫學的概念,他認為所有的醫療行為都應該根據嚴謹的研究證據,才能將醫療資源做有效的應用。

1980年代David L.Sackett 在加拿大 McMaster 大學成立臨床流行病學與統計學的碩士課程,訓練出後來推動實證醫學的專家群。

1992年Evidence-based medicine 正式由McMaster 的 Gordon Guyatt 提出,並在JAMA 上連載一系列有關實證醫學的介紹性文章,將實證醫學於國際舞台中推廣。

英國牛津大學於1992年在英國國家衛生服務部(National Health Service)成立Cochrane Collaboration開始推廣實證醫學,與全世界專家針對各個醫學領域之隨機對照試驗作系統性評論,目前歐美知名的醫學院均積極推動實證醫學相關工作,亦成立相當數量的網站可供諮詢。

實證醫學推展的中心理念與目的是整合目前臨床上最好的研究結果與配合醫師專業能力,針對病患問題在各種不同的臨床環境與個人價值下,做最適當的診治模式,並評估其療效,以改進醫療品質及資源運用。實行方法是藉由有系統的資料搜尋、評估與使用,經由網際網路與電子資料庫的運用,使臨床醫師們可以快速的獲得大量的醫療資訊,並將其應用在日常診療工作中,搜尋嚴謹設計下的臨床研究內容與報告結果,經過臨床專家審視與評斷其各種臨床上應用的適應性、正確性及可行性,以作為未來科學性醫療決策的依據。實證醫學是近二十年來臨床醫療的重大變革,同時也成為一種培養自我與終身學習的學習歷程。實證醫學的教學首先在歐美國國家興起,近年來開始在我國受到重視,開始應用實證醫學在臨床病人的照顧,而實證醫學在醫學生及住院醫師訓練中亦開始萌芽。Institute of Medicine 把實證醫學列為五種臨床能力之一,足見其對臨床醫師訓練的重要性。

  EBM 的五個步驟應包含於完整EBM 教學課程當中,臨床問題(ask)可以按照PICO四個部分來產生(patient Characteristic, intervention, comparison 與outcomes),接著選擇與找尋相關的資料(acquire)、資料的批判評價(appraise)、應用所獲得的新知識在病人的照顧與醫療決策上(apply),及對自己的學習過程作評估(Assess)。

  醫學知識是不斷更新及累積的,實證醫學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在臨床照顧病人的過程中,問題會不斷的產生,也需要不斷的文獻回顧及尋求解答,故整個實證醫學的實踐過程,就是醫師的終身學習過程,這種能力甚至比參與研討會,醫師繼續教育課程等來得更重要。醫學在結合臨床經驗及科學研究的橋樑,所憑藉的就是臨床醫師於照顧病人所產生的問題,以及這些問題目前最新的科學證據。傳統醫學教育常常無法有效改善病人預後,醫師需要的是新的終身學習方式。鼓勵醫師學習實證醫學技能已是時勢所趨,它不但是一種方法學,它更應該是一種醫師必須具備的態度,正如英國牛津大學 David Sackett 所說: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is the conscientious, explicit, judicious use of current best evidence in making decisions about the care of individual patients.”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