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體液切片找出攝護腺癌癌細胞轉移病人

體液切片找出攝護腺癌癌細胞轉移病人--------林子平

2021/1/29 下午 02:22:00

 

邁向精準醫療  攝護腺癌治療進展不再牛步

體液切片找出癌細胞轉移病人  大數據生物資訊進駐

    口述:泌尿部主治醫師 林子平/整理:吳佩芬

    大數據不侷限在商業用途,也和醫療生物技術進展息息相關。利用基因體生物數據分析,讓攝護腺癌突破治療瓶頸,找出攝護腺癌惡化轉移代表基因,將有助疾病控制及新藥研發。本院泌尿部主治醫師林子平所屬的醫療研究團隊發現,除歐美研究團隊已經找到的攝護腺癌惡化轉移關鍵路徑外,單胺氧化酶及神經內分泌分化路徑,也是攝護腺癌細胞產生抗藥性的重要因素。

    林子平醫師表示,攝護腺癌的治療盲點及困難度在於如何取得有代表性的癌組織,因攝護腺體積小如栗子,約重20公克,直徑3至4公分,故攝護腺癌組織也不大。因此,手術可能伴隨功能上的副作用,如尿失禁、性功能障礙等,不是每位病人都適合手術。因即使能從攝護腺切除一小塊組織,這一小塊組織的基因變異,不足以代表癌組織的全貌;也就是攝護腺癌有許多區塊,這些區塊基因突變可能不太一樣。然而,造成癌症惡化或轉移關鍵致命性組織,只佔癌組織中ㄧ小部分。所以,和其他部位的癌症相比,攝護腺癌迄今尚未研發出標靶用藥,精準醫療進展也較其他癌症治療落後。

    在攝護腺癌治療面臨到的難題是,有的病人攝護腺癌進展快速,有的病人較慢。過去運用臨床上許多指標,如攝護腺特定抗原PSA、核磁共振MRI  ,但仍有六到七成的攝護癌病人,經由第一線治療或用藥可獲得控制;但剩下三到四成病人,則可能會惡化或轉移為致命性的癌症。藉由找出病患個別基因或蛋白質變化,或可選擇更適切治療模式及藥物,這也就是精準醫療的意義。

    幸運地,近年攝護腺癌治療有新突破。林子平醫師所屬的醫療研究團隊針對罹患攝護腺癌病患,藉由體液切片方式,經由抽血,從流竄全身血液中四萬多個基因,進行全基因體的分析。從基因變化,來反推造成癌症轉移的變異基因特性,找出具有代表性癌症轉移突變基因。這樣的研究方式,可以解決癌組織取樣   代表性的問題,尤其對攝護腺癌更顯重要。

    林子平醫師指出,目前經由體液切片,歐美研究團隊已找出男性荷爾蒙、PI3KCA、DNA修補等,影響白種人攝護腺癌轉移、惡化與否的關鍵路徑。他所參與的研究團隊,目前正在評估這些路徑對黃種人是否具有同樣影響力,企望找出臺灣本土的代表性癌症轉移突變基因及路徑。同時,在過去6-7年,林醫師所屬研究團隊也發現,除上述主流路徑外,單胺氧化酶及神經內分泌分化路徑,也是攝護腺癌惡化關鍵因素。

    林子平醫師所屬醫療研究團隊係由臺美兩地研究精英組成,成員包含中研院院士、美國南加大藥學院轉譯醫學研究中心主持人施陳景虹、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教授林奇宏及張佩靖,以及臺北榮總醫師群等。

    目前單胺氧化酶路徑在美國南加大已完成動物實驗,開始進行初期人體臨床試驗,收案迄今已快1年。初步結果已證實是有效的治療選擇,至於神經內分泌路徑則還在動物實驗階段。

    利用抽血體液切片找出癌症惡化的關鍵突變基因,預定年底前將在本院展開正式收案。初步鎖定CRPC(Castration 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對荷爾蒙有抗藥性的晚期攝護腺癌病患,以及腎臟癌病患,有研究經費補助,不會對病患收費。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