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核安相關問與答

 一、氫爆?核爆?還是隨便亂報?

在最近的新聞中,我們常常聽到這幾個名詞:「氫爆」:指的是核電廠內蓄積的氫氣爆炸。但是「核爆」甚至「核融毀」則是有些過於聳動的形容詞?。其中,「核爆」一般只會用來指「核彈爆炸」,「核融毀」更是與目前狀況全然不符的誇大用詞。此外,「核子武器」所用的武器級濃縮鈾與一般核能發電所用的鈾燃料截然不同,因此描述「核子武器」的相關名詞實在不適合用以描述此次事件。

此次意外中,目前的幾次爆炸均歸因於「氫氣」造成的爆炸,「氫氣」的來源則為燃料棒的主要金屬圍阻體鋯在高溫時與水作用的結果。這樣的爆炸情形與過去兒童玩的充填氫氣的漂浮氣球點火爆炸是一樣的原理。既非「輻射能」造成的爆炸,也不該與「原子彈爆炸」相提並論,更不適合用危言聳聽的方式以「核爆」加以說明。

 

二、輻射塵?放射性污染?聽起來很可怕,對我的影響是什麼?

目前,在此次意外後,空氣中所散佈的微量輻射塵主要以銫-137 與碘-131 為主,這些微量的輻射塵本身帶有「放射性」,也就是我們說的「游離輻射」。當這些顆粒隨氣流飄到空中時,可能直接落下或隨雨水降下,落在我們周遭的環境或皮膚上。當我們沾染到或是由生活環境中接觸到,便是我們說的「放射性污染」。

這些「放射性污染」雖然未必會造成傷害,在能量上也與「原子彈」有所差別,但是因為它的「放射性」會持續減弱並釋放一段時間,因此,即使它不像SARS一樣有傳染的風險,但是這些放射性並不是我們所樂見的。

所幸的是,目前依據氣象專家的分析,以風向等因素來看,這些放射性物質隨氣流飛來台灣的機會並不大,且原能會於台灣各處設置的監測站也未偵測到異常。即使有微量的「放射性物質」飄來,如果只是沾染在衣物與皮膚上,我們除了可以用清洗的方式予以排除外,皮膚本身對所謂的游離輻射也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根據中央氣象局的預估結果(預估至3月19日),短期內日本福島電廠放射性物質將往日本東南方擴散,沈降在距台灣至少1800公里的太平洋海面,對台灣造成影響甚微。

如果國內發現偵測數據超過正常範圍0.2微西弗/小時(目前監測數值約為0.06~0.07微西弗/小時),將立即加強環境輻射偵測,並開始進行輻射劑量評估,政府會適時啟動各項防護措施,如掩蔽、服用碘片、疏散、食物及飲水管制等防護或干預措施,以確保國人生命財產安全。

 

三、此次事件中,如果「輻射塵」飄來,我該怎麼辦?

若真有輻射塵擴散至台灣,政府會發布受影響地區,並告知民眾儘量減少外出,若確須外出,可穿著長袖長褲減少皮膚曝露,並戴口罩減少吸入,自可能有輻射塵的環境回到家中,利用沐浴及洗滌衣物,即可有效避免污染附著皮膚上;此外,應避免食用曝露在外之食物和飲用水。

 

四、如果台灣不幸發生核子事故時,該如何掩蔽?掩蔽時機為何?

依據核子事故民眾防護行動規範,當採行掩蔽措施的可減免劑量於二天內達10毫西弗時,將由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下令執行掩蔽行動。已經在家裡者,應關緊門窗及關閉空調設備;若正走在街上,應迅速進入附近的鋼筋水泥建築物內;如果是在車內,而附近又沒有適當的掩蔽場所,則應關緊車窗及關閉空調設備。另請民眾收看電視或收聽廣播以了解進一步的事故發展情況及防護行動。

 

五、最近新聞話題中,很熱門的「碘片」是什麼?

「碘片」的主要成分是碘化鉀,它與急迫時使用的「魯哥爾氏溶液」(lugol’s solution)的目的,藉由讓甲狀腺細胞短暫麻痺的效應(Wolff-Chaikoff effect,效力約10 天)來阻止游離碘或放射性碘進入甲狀腺。服用30 分鐘後,就可以發生阻塞功能,放射性碘由曝露環境吸入到甲狀腺約需10 到12 小時,故在吸入「放射性碘」後三~四小時服用,可以阻擋約50%以上之放射性碘進入甲狀腺內,避免「放射性碘」影響甲狀腺功能、甚至罹患甲狀腺癌的機率。但是服用「碘片」或「含碘化甲液」,對於此次事件中所釋放之其他放射性物質並無任何保護作用,且有一定的副作用與過敏風險。

此外,「碘片」的發放目的與用途應是針對數十公里內發生的核子事故做為「救急用」,由「救災指揮中心」下令,從「村里辦公室」或「指定據點」統一發放,而非「常備藥」,亦不是針對遠在他國所發生的核子事故造成的「輻射落塵」而設計,民眾不需隨坊間的聳動消息逕自囤積或擅自服用以免造成危險。

 

六、此次事件中,如果輻射塵飄來,我需要服用碘片嗎?

「碘片」並非阻擋輻射的萬靈丹。「碘片」或「魯哥爾氏溶液(lugol’s solution)」的成分不等於家裡常用的優碘、碘酒、碘酊,切勿自行將外用藥改為內服以免危險。

依照目前原子能主管機關「原子能委員會」所公告的各項資訊看來,並未達到需要使用「碘片」的標準,「碘片」的發放目的與用途應是針對數十公里內發生的核子事故做為「救急用」,並且有一定的「發放標準」,民眾不需隨坊間的聳動消息逕自囤積或擅自服用以免造成危險。

碘片使用注意事項與說明

碘片使用注意事項

說               明

「碘片」之使用時機

當考慮服用碘片而可減免甲狀腺約定等價劑量達100毫西弗以上時,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會下令緊急應變計畫區(5公里)內民眾服用碘片。緊急應變計畫區之外的民眾,原則上並不需要服用碘片,但若事故嚴重惡化,仍會依輻射外釋情形,視需要發予民眾服用。

「碘片」服用方法

成人       130毫克/每日一錠

孕婦和3~12歲   65毫克/每日半錠

3歲以下     32.5毫克/每日四分之一錠

請按照指示遵守服用量。盡可能於飯後三十分鐘內服用,每次服用儘可能間隔二十四小時。兒童服用方法之建議:可磨成粉末,拌合橘子汁、糖汁、果醬服用。

「碘片」的禁忌症與可能副作用

 

?碘過敏者不可服用此藥。甲狀腺患者、孕婦及新生兒服用時,請遵照醫師指示。

?最長持續服用時間不得超過十日。

?碘片可儲存在室溫下,並保持乾燥,鋁箔包裝應保持完好無損,且應存放於兒童觸摸不到的地點。

可能副作用

少數人服用碘片後,可能出現皮膚疹、唾液腺腫大、金屬性味覺、嘴巴或喉嚨有燒灼感、牙齒和牙齦酸痛、感冒樣之症狀、胃不舒服和下痢。少部份人有較嚴重的過敏症狀,包括發燒和關節痛、臉和身體部腫脹,甚至呼吸困難,但很少見,應立即停止服藥並就醫。有可能出現流涎(salivation) 、唾液腺腫大(swelling ofsalivary gland)、頭疼(headache) 這些在停藥後將逐漸消失,如程度嚴重可對症下藥由醫師處理。

 

七、如果我自身或是親友自日本返台,是否需要進行輻射偵測?

目前原子能主管機關「原子能委員會」自3 月15 日開始,已更在國內松山機場、桃園機場及小港機場裝設「門框式輻射偵測器」,自日本來台旅客,可藉由該設備檢測是否有遭受輻射汙染。

 

八、如果我自身或是親友通過「門框式偵檢器」時,「警示音」應該如何處理?

請您放心!原子能主管機關「原子能委員會」在現場均有安排專業人員可以為您提供協助或進行進一步檢測。由於此次事件中,對於一般民眾而言,主要的「輻射污染來源」是具有些微放射性的落塵,因此外部的衣著、背包、鞋子等,很容易沾染到這些落塵或是遭受污染的水、泥土,進而造成通過「門框式偵檢器」時,造成設備發出警示。絕大部分可以藉助更衣、沐浴等除污程序移除這些污染。

 

九、這次的意外事件如果惡化,最差的情況是什麼?

根據原子能主管機關「原子能委員會」的公告:該會為釋民眾疑義,要求核能研究所評估在最壞狀況下,台灣民眾可能接受的最大輻射劑量。在日本福島核一、二廠共10 部機組全毀並將爐內放射性核種全部釋放的保守假設下,評估結果摘要如下(以下均尚未考慮「可移除」劑量,亦即「事故發生」後,可能因為天氣、風向、人為(救災、除污、治療)等因素,減少整體接受劑量。)

1.民眾甲狀腺接受之最大劑量率為43μSv/hr,7 天累計劑量為7.3mSv,未達核子事故民眾防護防護行動規範之使用碘片干預基準100mSv。

2.民眾全身接受之最大有效劑量率為152μSv/hr,2 天累計劑量為7.2mSv,未達核子事故民眾防護防護行動規範之掩蔽干預基準10mSv。

3.民眾全身接受之最大有效劑量率為152μSv/hr,7 天累計劑量為25.5mSv,未達核子事故民眾防護防護行動規範之疏散干預基準50-100mSv。

 

十、如果我自身或是親友歸國時,尚未設置「門框式偵檢器」,或是懷疑遭受「輻射污染」時該如何處理?

請您放心!衛生主管機關「衛生署」已經委託國內51 家醫院成立「輻射健康門診」,這些醫院包括:

輻射健康門診醫院表

 

十一、除了上述資訊,我還應該注意什麼?

為了避免由食物鏈中遭受污染,近期內應該避免食用災區來源的農漁牧產品,或至少減少攝取量與次數。

 

十二、本次事件常用的輻射劑量換算與全身急性曝露的劑量與臨床症狀?

以「國際原能總屬(IAEA)」3 月15 日測得之輻射劑量率:11.9 毫西弗為例,我們可換算得知其約為0.0119 西弗(Sv)。在此事件中,可粗略的形容其為0.0119 格雷(Gy),而由下表我們可查出它的全身急性曝露的劑量與臨床症狀。

l          西弗(Sv):等效劑量的單位,其中:

  1 西弗(Sv)= 1,000 毫西弗(mSv) = 1,000,000 微西弗(μSv)

  亦即,1 毫西弗(mSv) = 1,000 微西弗(μSv)

l          格雷(Gy):吸收劑量的單位:

  在類似此次事件的輻射曝露中,1 格雷(Gy) = 1 西弗(Sv)

  亦即= 1,000 毫西弗(mSv) = 1,000,000 微西弗(μSv)

l          每小時劑量率:身處該環境時,每待滿1 小時將接受的輻射劑量,此次事件中常用單位為「毫西弗-小   時(mSv-hour)」

吸收劑量臨床症狀

 

十三、我還可以多知道些什麼!關於游離輻射與游離輻射劑量的簡易說明?

 

游離輻射與游離輻射劑量說明

輻             射

說                                    明

游離輻射

指可以使物質產生游離之電磁或粒子輻射,包含常見的X(艾克思)光與γ(迦瑪)光、β(貝他)粒子。

非游離輻射

與上相反,指無法使物質產生游離之電磁輻射,包含常見的微波爐或手機電磁波、無線電用的無線電波。

自然輻射

指來自於土壤、外太空宇宙射線的非人造輻射,來源包括:搭乘飛機時接受到的的宇宙射線、土壤中釋放的放射性物質、植物自土壤吸收的放射性物質。這些「自然輻射」在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的造成所謂的「自然背景值」,也就是我們每天無形中接受的曝露

平時我接受的放射線檢查有危險嗎

由於目前世界上對於100~50 毫西弗(mSv)甚至更低的輻射劑量是否會造成傷害,目前並沒有明確且有利的證據,因此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只能說:目前並沒有顯著的證據,證明一定會發生什麼樣的危險。這一點可能與目前渲染的「凡輻射必有損傷」的觀念相衝突,但是我們應該要能夠瞭解,在真相大白之前,任何一門科學都可以允許不同的論點與立場。常見的放射線檢查與生活中所接處到的輻射劑量如同下面的幾個圖例所示。

常見的輻射曝露事件所接受的「輻射劑量」與「自然背景值」的比較

為了避免誇大不實的渲染造成的不安與緊張,我們可以將輻射曝露事件所接受的「輻射劑量」拿來與在我們每天日常生活中接受的「自然背景值」進行比較。如此更可發現,摒除「誇大」渲染游離輻射「負面的」效應後,其實「游離輻射」並未那麼讓人害怕。

 

 

一般游離輻射劑量比較圖

醫療游離輻射劑量比較圖

 

(資料來源:原子能委員會、中華民國放射師全國聯合會)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