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婦女癌症
 
婦科癌病的高危險因素
 
趙灌中  吳香達
 
婦科癌病與人類其他的許多癌病一樣,對於致癌的原因一直是未解之謎,雖然經過多年來的研究顯示出子宮頸癌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子宮內膜癌可能由激素不均衡所引起。但到目前為止,婦癌的病因仍未有明確的答案。因此臨床醫師又從流行病學的分析上著手,從患者的各種可能與癌病有關的因素中統計,試圖歸納出其中有致病性的危險因子,也許對疾病的預防及診斷上有所助益。此外使用危險因子一詞的取代病因,也基於一項新的觀念:癌病的原因是由於許多因子機率相互作用而導致,由單一因素而致癌的機會較低。

台灣的婦科癌病當中,以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而言多年來都名列前矛。原因雖然未明,但已知與子宮頸的感染及性行為的習慣等因素有關,同時也與個人及環境的衛生不良等危險因子有關。子宮內膜癌在許多工業化地區的發生率正逐漸上升之中,與子宮頸癌不相上下並猶有過之,但在本地區仍然不高。根據榮總在1980年的統計發現子宮內膜有致癌的危險因子四種均與雌性激素有間接的關係。對於卵巢癌最近的研究暗示,低妊娠率是危險的因素之一,進而分析在各種不同類別的卵巢癌及子宮癌,致病的危險因子也有明顯的區別。

在本篇綜論中所提出的各種高危險因子的資料,均來自榮總婦癌病人的研究以及最近一些綜論性報告,因此對於某些單獨性報告可能產生的假陰性結果可以避免。

比較其他的婦科癌病,子宮頸癌與內膜癌是在流行病學上所做統計較多的兩種,然而在發生率及死亡率上的統計數字仍然無法完全正確的反映出實際情形,在工業化國家中是由於子宮手術的過於泛濫,例如Marret的報告,在某一年齡群中三分之一的婦女已經由於切除後沒有子宮,因此影響到日後罹患癌病的機會減少;而相對的在開發中地區,則缺少正確的疾病登記及統計資料使發生率不明。這些事實都會影響致病危險因子的發現,尤其有些危險因子還可能隨著時間而變。

由於種族及血統的差異,在不同的群族間,危險的因子也不盡相同,例如本地區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在婦癌中遙遙領先,但乳癌及子宮內膜癌則比較之在高度工業化的歐美地區為低,後兩者應與一些女性的荷爾蒙有關。在北美洲的婦癌統計上,同地區的子宮頸癌發生率黑人較白人為高,但其中子宮頸腺癌(cervical adenocarcinoma)則不然;它的發生率代表流行病學上的混合體──一些病因學與類上皮癌(epidermoid carcinoma)有關,一些又與子宮內膜腺癌有關,另有極少數與病人早在胎兒時期母體服用了diethyl stilbestrol (DES)有關,因此統計上發生率在黑白均等。除子宮頸癌外,混合型中胚層癌(mixed mesodermal cancer)也較易發生於當地黑人,這可能是由於平滑肌瘤有其種族好發性,也可能與黑人有較多的子宮頸癌而曾接受過放射線治療有關。

有部份婦癌會隨著年齡升高而穩定的增加,例如白種人的發生會陰癌及黑種人的發生陰道癌及內膜癌,因此年齡的因子在某些癌病就形成致病的高危險性。以所有的卵巢癌綜論,年齡超過55歲時發病率緩慢升高。但卵巢的生殖細胞瘤(germ cell tumor)則在卅歲前有最高的發生率,其後下降,但年逾50後又再度增加。絨毛膜癌與生育的關係密切,因此在生育年齡的廿歲至卅歲之間最高,在45歲之後非常少見。子宮頸癌則在我們的統計上年逾卅之後急劇上升至五十之後稍緩,與北美地區白人比較,他們在40至45之間發生率下降,可能與群族中有較高的子宮切除手術有關。子宮頸腺癌的年齡因素與子宮頸癌類似,但通常延遲十年。子宮內膜癌的最常發生年齡在55到70之間,就是停經期的前後。

經濟狀況與生活水準一度是被認為與有些婦癌有關,例如子宮頸癌好發於經濟水準較差的婦女群,相反的子宮內膜癌則好發於經濟水準較高者。以目前我們所有的資料顯示出,子宮頸癌患者確實好發於收入偏低的家庭婦女,可能與經濟的狀況而忽略了個人衛生及定期檢查有關。其他類婦癌在本地區尚未發現有明顯的社會經濟狀況的差異,沒有正確的資料及病人數目少有關。

婚姻與生產無疑的可能是一些潛在的危險因素,目前已經確定知道的是未婚婦女得到子宮頸癌的機會較低,而已婚及多性對象的婦女屬於高危險群,也有些研究推測生產對於子宮頸造成的創傷有促進癌化的作用。此外未婚可能是卵巢癌的危險因子;不孕則是子宮內膜癌危險群中的因子。

對於各種不同的婦科癌病,以下提出危險因素的討論:

1.會陰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會陰癌是類上皮細胞癌,肥胖、未曾生產過及糖尿病在這種疾病是危險因子,尤其在高齡的婦女為然,在部份生活水準較差的地區,最新的資料顯示病毒導致的乳突狀疣是高危險的玫會陰癌因素,曾有統計報告其致癌機率高達十分之一。因此對於肥胖及有糖尿病的中年以上婦女,一旦發現有不正常的會陰病灶,例如乳突狀疣,黑色素瘤以及表皮潰瘍,應該非常小心的診查。

2.陰道癌:

陰道上皮與子宮頸上板同為鱗狀上皮,但發生上皮癌的機會少的很多可能是由於保護作用的存在。子宮頸癌的發生均源於鱗狀與柱狀上皮相接之處,由鱗狀上皮變為柱狀上皮應是最容易發生癌變的位置。正常而成熟的鱗狀上皮是一層絕佳的天然屏障,可以阻止體腔內致癌物直接作用於分裂旺盛的上皮基底細胞,防止上皮癌的發生及演變,因此完整而正常的上皮存在於陰道、口腔及食道,使這些部位癌病率約為一比卅,這個數字近年來在有些地區因子宮頸癌數目逐漸降低而改變,同時我們也注意到本地區的子宮頸癌治療後病人有好發陰道癌的傾向。

就陰道上皮癌而言,致病的高危險因素包括個人衛生較差、年紀較大及罹患子宮頸癌治療後等。此外陰道粘膜有黑色素病灶是陰道黑色素瘤的高危險因子;陰道腺癌及透明細胞癌的高危險因子則是妊娠期間服用了DES。

3.子宮頸癌:

雖然大部份工業化地區婦女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及死亡率在逐年下降之中,但台灣地區子宮頸癌的發生率仍遙遙領先其他婦癌並占全部婦癌一半以上而高居第一位。因此尋找子宮頸癌的致病危險因子進而預防之,是我們一個很重要的目標。

基本上子宮頸癌的危險致病性在人口中是個人因素為主,幾乎所有地區的流行病學報告都指出較早年齡就開始有性活動和多重性關係是子宮頸癌的致癌高危險因子,同時較早的初頸癌與性行為的密切關係,有些學者認為子宮頸癌在狹意上屬於一種性病,這種致病的生癌物質(carcinogenic agent)可以由一個性對象傳給另一個人。這種致癌物很可能就是一些濾過性病毒,例如第二型?疹或乳突狀病毒(herpes virus type II; papilloma virus)等。

也有些人認為精子是可能的致癌原因,由於這個新的DNA訊息攜帶者的刺激,導致子宮頸上皮細胞的突變。除了精液可能是癌病病因的載體外,包皮垢也曾被懷疑是一種化學致癌物,因為許多盛行割禮的種族中子宮頸癌的發生率較低。至於口服避孕藥及婦女吸煙則目前仍無證據可循。

在這許多的眾說紛云中,我們的觀點是子宮頸癌非單一致癌物引起,與性行為及衛生情況有關,因此子宮頸癌的危險因子為:早年性交、多重性對象、個人衛生不良等。在本地區婦女有性行為開始每年例行的子宮頸防癌抹片檢查是必須的,對於上述有危險因子存在的高危險群婦女,每半年抹片一次更是值得強調的,此外在結婚後分居或離婚的婦女也要特別小心,最近的研究推測她們也是高危險群。在停經後仍然推介每年定期抹片的意義,則由於本地區有子宮頸癌高發病率,與其他地區不同;同時由於抹片也可使年長婦女有定期接受骨盆腔檢查的機會,而可以早期發現其他的腫瘤疾病。

4.子宮內膜癌:

近年來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在許多地區持續上升,幾乎有超過子宮頸癌的趨勢,因此危險因子一直是在研究中,兩年前我們也提出台灣地區的第一個子宮內膜癌高危險因素的報告。初步的結論為:肥胖、高血壓、糖尿病、不排卵及服用雌激素等可能是致癌潛因,這個觀察與他各地區類似。仔細分析可知肥胖是危險因子,因為由腎上腺分泌的男烯二酮(androstenedione)可在脂肪內,芳香酸化(aromatization)轉變成雌素酮(estrone);高血壓及糖則時常與肥胖並存;不規則月經、不孕及不排卵是危險因子可能由於卵巢長期持久性的雌激素分泌;而最重要的是長期服用高量雌激素或稱求偶素而缺乏黃體素的對抗時,子宮內膜的組織切片檢查都必然有相當程度的異常增生,而這些異常增生(hyperplasia)極可能一步步的走向內膜癌。

除了流行病學的統計顯示雌激素必然與某些內膜腺癌有關外,間接的由腫瘤細胞的荷爾蒙受體分析及臨床上使用荷爾蒙治療成效等研究,也提供足夠的證據表示異常的荷爾蒙量是子宮內膜癌的最高危險潛因,任何這一類的婦女應仔細診察及追?。除內膜腺癌外,其他子宮癌則因病例數目不多目前難以下結論。

5.卵巢癌及輸卵管癌:

卵巢癌的組織學分類上異常繁多,就發生數而言上皮類癌占其中90%以上。在20歲以下女性罹患卵巢癌以生殖細胞癌居多,這種癌的平均年紀為卅以下。上皮癌則與性索細胞癌的年齡分佈相似,上皮癌由低度癌變到最後確定為癌其間約需十年。

卵巢癌的危險因子目前仍不肯定,但最近的研究顯示家族病史及未曾生育可能是兩項危險因素。家族性的影響對卵巢癌與乳癌非常相似,這種家族性傾向與一些卵巢癌細胞帶有一些標幟性染色體都是目前在進行研究的目標。除了家族遺傳因素外,卵巢癌與發育異常較有關的目前已知是兒童期性腺發育不良與子宮內膜異位症;實際上卵巢癌數目和子宮內膜癌數目相似,而許多卵巢的類內膜腺癌(endometriod adenocarcinoma)事實上就是起源於異位在卵巢上的子宮內膜組織。因此有一項統計指出,子宮內膜異位與19%的子宮內膜透明細胞癌(clear cell carcinoma)有關,也與9%的卵巢類內膜癌有關。

卵巢癌與婚育的關係在大多數研究中發現未婚者占有高比率,而服用避孕藥者有否相當的保護作用則仍意見分歧。比較起來不孕及低妊娠的婦女較具危險性,可能是卵巢病變的結果,也有持相反意見的人認為不孕的由於排卵功能不良可能是發展成卵巢癌的刺激因素。除了占90%以上的卵巢上皮癌以外,生育細胞癌等其它的卵巢癌的發生率則沒有婚姻狀況的差異。

目前有一些尚未證實但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卵巢癌和小兒病毒感染,特別是一些對性腺有親和力的病素例如腮腺炎病毒等。一些研究顯示卵巢癌患者較少得過腮腺炎、麻疹及德國麻疹,其後的研究推測這些病人可能只有亞臨床性感染,沒有明顯症狀同時產生的抗體量低,以至於可能在日後病毒致癌時缺乏保障。

結論

致癌危險因素的觀念是具有多方面價值的,當我們能瞭解主要危險因素的作用,便可能知道有關癌病的起因了,同時除去這些因素應可降低危險性。但必須要注意的是這些因素並非永遠一成不變的,也不是對所有的癌病患者都絕對正確,也就是說有些沒有任何危險因素的人仍然有致癌的可能性。仍然有許多的因素目前尚未知,這將有賴於我們繼續的努力。
 

最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