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不孕症札記 
 
顯微操作技術在不孕症之角色
 
臺北榮民總醫院 婦產部 張昇平 杜來南 醫師
 
自世界第一個試管1979年在英國誕生以後,至今已二十四年歷史,這段期間,不論排卵針劑,培養方法及不孕治療技術都有很大突破,對不孕症之夫婦來說,是相當大的福音。

早期試管嬰兒(IVF-ET)治療技術,雖然克服女方之障礙-如輸卵管堵塞不能手術修復、骨盤腔粘連、子宮內膜異位症及不明原因不孕症,但是遇到男性精蟲障礙-如:精蟲稀少、活動力差、先天性無輸精管或輸精管堵塞等問題,就束手無策。

到了1990年以後,為了要突破試管嬰兒的技術,就開始做顯微精卵操作技術,這項技術起初是以(1)透明層鑽洞法(Zona drilling)即注射一些酸性物質,將卵子透明層穿破一個洞,讓精子容易游進去。(2)透明層切割法(Zona partial dissection,又稱PZD),即將一細針,將透明層穿破一小洞,讓精子易於游入。(3)透明層下精子注射法(Subzonal insertion,又稱SUZI),即將4~5支精子直接注入卵子之透明層下和卵細胞質之間隙。(4)卵質內精子注射術(又稱ICSI),即將單一精子直接射到卵細胞質內,此法從1992年開始發展成功,是目前最常使用之方法,且受精成功率也相當高可至百分之七十。以上方法是使精子可以減少卵子透明層之障礙,完成受精成胚胎,胚胎植入子宮腔後,尚有其他因素,並非百分之百都能著床,一般著床率為百分之二十至三十,因此又研發一種胚胎協助孵化法來幫助著床。(5)(Assited hatching),即將胚胎外層之透明殼,用機械化學溶液或鐳射將外層打洞,協助胚胎易破殼而出,當胚胎植入子宮後,胚胎容易著床。此項技術臺北榮總婦產部都用鐳射方法來執行,以減少傷害到胚胎。最後一種方法就當卵子成受精及分裂成八個細胞之胚胎後,不知此胚胎是否都健康,尤其是染色體之異常或遺傳疾病,1992年後採用一種方法,將其中二個胚胎細胞(blastomere biopsy)取出施行。(6)著床前之胚胎遺傳診斷(PGD),看該胚胎是否健康,然後將健康胚胎植入子宮,以達到胚胎著床前早期診斷及避免遺傳疾病之目的。

榮總婦產部生殖內分泌科,自民國八十一年以來,就開始採用多項顯微技術來治療不孕夫婦,雖然先生無精子之個案,但睪丸組織內或副睪丸還有精子或者精子之細胞,都可由睪丸或副睪丸中將精子取出來完成生子之希望。

至於採用試管嬰兒(IVF-ET)或者顯微精卵注射法(ICSI),他們生下之小孩,是否都正常,此是一般人常問之問題,一般說來,自然懷孕生下來之嬰兒,發生異常率在1.5%(包括染色體或者其他器官異常),而試管嬰兒,其生下之嬰也與正常自然懷孕差不多,約1.5-2%,而採用顯微精卵注射技術,生下之小孩,其異常率約在3-5%,(也許這類不孕病患,他們就是因精子或卵子本身,就有異常因子存在)。對於採用試管嬰兒治療技術(IVF-ET)或卵質內精子注射法(ICSI),他們生下之小孩,是否個個都聰明,讀書名列茅,在目前看來,母親採用這種方法懷孕之人,他們在產前檢查時,抽血行唐氏症(Down’s syndrome)篩檢,或接受羊膜腔穿刺,抽羊水進行染色體分析,都可以將這些遺傳疾病去除,因此受試管嬰兒治療,他們生下之小孩,其智能及體能目前看來與自然懷孕生下之小孩,無多大差別。

未來在不孕症治療方面,針對年齡較大之婦女,他們卵子本身品質就比較差,多次做試管嬰兒都失敗,採用換卵子細胞漿,以提供卵子更好之營養及能量,來達到懷孕之目的,是研究中之趨勢,因事關後代染色體之改變,所以衛生署禁止用於人類。至於將來是否可以複製人治療不孕症或器官移植之問題,更是人類倫理道德爭論之議題。

 
 
 
 

最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