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兒童缺鐵性貧血

兒童缺鐵性貧血

兒童和青少年為什麼會缺鐵性貧血呢?

嬰幼兒:因為母親在第三孕期持續運送鐵質給胎兒,故在嬰兒時期六個月大前,嬰兒可以利用身體裡的已儲存之鐵質以供生長發育;但六個月後,若持續完全哺餵母奶或飲食之含鐵量不足,不能適時添加副食品或補充鐵劑以供其快速成長,嬰幼兒便有缺鐵性貧血的風險。

早產兒、出生體重較輕的嬰兒、媽媽周產期有出血的寶寶身體的含鐵量較低,也較易有缺鐵性貧血。越早產的寶寶風險越高,此現象可能和早產兒狀況多、時常需要抽血檢查、紅血球壽命較短、快速生長、紅血球生成素相對分泌較少等等原因相關。

大小孩:青春期少女通常是因為月經量多(約有2%的青少年女生有缺鐵性貧血)、怕胖節食造成,少見的如腸胃道疾病或如幽門桿菌的感染也有可能。與成人不同,兒童之缺鐵性貧血絕少是因腸胃道出現惡性腫瘤造成,所以家長們可以不必過於驚慌。

 

為什麼兒科醫師會強調四到六個月大要吃副食品呢?

前述提到六個月大後若持續完全哺育母乳,沒有添加副食品,會有缺鐵性貧血的風險。而目前醫學已經證實缺鐵性貧血會影響寶寶的神經發育,造成未來可能有不可逆的認知障礙。某些研究也報導這些孩子有較高的風險在未來有癲癇、中風、嬰兒屏氣發作(breath-holding spells)、成人期不寧腿症候群(restless legs syndrome)的機會,因此在四到六個月嬰兒適時添加副食品非常重要。

 

除了添加副食品,還有什麼方法可以預防?

根據台灣兒科醫學會2016年的《兒童哺育建議》,含有鐵和鋅的副食品可在四至六個月大時開始添加,四個月後尚未使用副食品前,建議每天補充口服鐵劑每天每公斤1毫克。滿足歲前的早產兒每日至少需要攝取每公斤2毫克的鐵;若是接受母乳哺餵的早產兒在一個月大前即可開始補充,直到開始使用含鐵量豐富的配方奶或開始食用固體食物。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有缺鐵性貧血?

大多數小孩是沒有症狀的。最常見的症狀是蒼白。不過要到蒼白的程度時大多數血色素已經低到7~8 mg/dL,最容易看到蒼白的部位有手掌、指甲和結膜。其他症狀還有容易感到冷、疲倦、運動時喘、專注力下降。若血色素低到5 mg/dL以下時,可能會出現食慾下降、疲倦、心雜音。缺鐵性貧血診斷需要由醫師依據詳細病史詢問及身體檢查初步判斷,搭配抽血檢查才能確定貧血嚴重度及缺鐵程度。

 

如果是缺鐵性貧血,該如何治療?

兒科醫生通常會開立口服鐵劑,鐵劑建議在兩餐之間,並搭配富含維他命C的水果或果汁一起服用,以增加鐵質吸收,鐵劑不宜空腹使用以免腹痛厲害。一般來說,規則服用鐵劑後通常在一個月內貧血開始改善,要矯正到正常,通常需要數個月之久。

另外飲食習慣的調整也很重要,請參考下段之飲食的建議。當抽血正常後,仍需再持續服用鐵劑約二到三個月,才能讓身體的儲鐵量恢復正常。一般而言口服鐵劑的效果非常好,若口服鐵劑效果不佳,另外有針劑的鐵劑可以考慮,在極嚴重的貧血病童才會先考慮輸血治療。

 

含鐵飲食建議

由於兒童之缺鐵性貧血多是飲食不足或流血太多造成,若飲食習慣不注意,缺鐵性貧血會常常會再次發生。由日常飲食中攝取含鐵量較多之食物,才是回歸正常生活之解決辦法!

一般來說,食物中的鐵又分為二價鐵(動物性),較易被腸道吸收,和三價鐵(植物性),較易受到其他食物成份如單寧酸影響吸收。如果飲食習慣允許,建議動物性來源為佳。提醒家長,雖然鈣和纖維可能會減少鐵的吸收,但因這兩者營養價值皆重要,很難避免;另單寧酸會抑制鐵的吸收,因此建議奶製品、茶和咖啡不要與含鐵食物一起食用。另外,飲食可以搭配富含維他命C的水果或果汁一起吃以促進鐵質吸收。

 

含鐵食材名稱

每100公克含鐵量(毫克)

含鐵食材名稱

每100公克含鐵量(毫克)

動物性(二價鐵)

植物性(三價鐵)

豬血

28.0

(蔬菜)  紫菜

56.2

鴨血

15.6

紅莧菜

11.8

豬肝

10.2

芝麻

10.3

牛肉

1.7~3.4

紅豆

7.6

鴨肉(全鴨平均)

3.0

菠菜

2.9

牛腱、腱子

3.0

豆腐

2.0~2.5

豬肉

1.0~2.8

五穀米

1.6

雞蛋(平均值)

1.9

葡萄乾

1.5

去皮雞胸肉

0.9

青花菜

0.8

 

 

(水果)  紅肉火龍果

1.44

 

 

紅肉李

0.89

 

 

百香果

0.7

 

 

甜柿

0.68

 

 

白肉的火龍果

0.58

 

參考資料

  1. 行政院衛生署,民國100年,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七版
  2. 台灣血液基金會,民國107年7月,補鐵 你可以怎麼吃?
  3. Kliegman, R. (2020) 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 (Edition 21). Philadelphia, PA: Elsevier
  4. 兒科醫學會,2016年5月20日,嬰兒哺育建議(第二次修訂)

 

 

 

Update on 2023/03/07

撰文者:北榮兒童血液腫瘤科 林子晴醫師、顏秀如醫師

 

本文出自110年榮總人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