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噬血症候群
撰文者:北榮兒童血液腫瘤科 陳可恩醫師、顏秀如醫師
什麽是噬血症候群?
噬血症候群是一種因免疫路徑過度活化導致細胞激素大量釋放,讓全身處於高度發炎的情況,而造成全身各器官功能受損,嚴重者有致死之虞,故及早診斷及早治療相當重要。
噬血症候群的可能誘因
噬血症候群的發生與個體之體質(含先天基因及後天體質)及環境因子之刺激息息相關,以下為常見誘因:
基因易感性 |
後天易感性 |
環境因子之刺激 |
|
|
|
|
|
|
噬血症候群的症狀
常見的症狀包括:持續性發燒、各種血球低下、肝脾腫大、凝血功能不良、血中儲鐵蛋白異常增加、多重器官衰竭等。若兒童出現持續性發燒合併血球低下,除考慮感染、血液性癌症外、噬血症候群也是重要的鑑別診斷。一般來說,若身上出現不明瘀點或淤血,是血小板低下的表現;而腹圍增加可能造成腹部脹痛不適,與肝脾腫大或腹水有關;貧血則會有呼吸喘、頭暈等表現;有時甚至出現明顯黃疸或是凝血功能不良。需各家長需多加留意。
噬血症候群的診斷標準
目前臨床上噬血症候群的診斷常使用組織球協會(Histiocyte Society)於2004年所訂定的噬血症候群-2004診斷標準,診斷標準如下:(滿足條件一或二即可)
- 符合噬血症候群之分子診斷。
- 滿足以下八項診斷要件之其中五項:
- 發燒≧7天
- 脾臟腫大
- 血球低下(≧二線血球):血紅素<9 g/dL(嬰兒<10 g/dL)、血小板<100 × 103/uL、嗜中性球<1 × 103/uL
- 高三酸甘油脂血症(>265 mg/dL)或低纖維蛋白原血症(<150 mg/dL)
- 高儲鐵蛋白血症(>500 ng/mL)
- 可溶性CD25>2,400 U/mL(或高於實驗室的正常值)
- 骨髓、脾臟、淋巴結或肝臟内可見血球吞噬現象
- 自然殺手細胞之細胞毒性低下或消失
但噬血症候群-2004診斷標準於臨床上有其使用上的限制,如臨床常無法檢測可溶性CD25及自然殺手細胞之細胞毒性,故國外醫療研究相繼推出不同的診斷標準以利快速準確之診斷,其一為H-score。H-score優勢在於剔除了可溶性CD25及自然殺手細胞之細胞毒性的檢測,並加入免疫低下的評估,再者將各症狀及其嚴重度配上相對應的分數,若加總超過某特定數值(不同時期分數各異)便可進行診斷。一般來說,兒童族群噬血症候群初期H-score總分>120分及嚴重期H-score總分>141分,診斷敏感度高達100%。
噬血症候群的治療
目前對於噬血症候群的治療大部分仍參照組織球協會所提出的噬血症候群療程表。使用藥物包含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癌妥滅(Etoposide)、環孢靈素(Ciclosporin),目的為免疫抑制。若另有中樞神經侵犯的情況,須進行腰椎内之藥物注射。若是家族性或頑固型噬血症候群,可考慮進行幹細胞移植。
各誘因所導致之噬血症候群另有其適合的治療方式,隨著醫療科技發展,目前已有各種單株抗體的出現,可以提供額外的幫忙。然以下藥物並非在台灣各醫院皆立即可得,部分藥物需自費使用、有時尚須採專案藥物進口:
- 頑固型家族性噬血症候群:可考慮抗丙型干擾素單株抗體Emapalumab、抗CD52單株抗體Alemtuzumab,以提升治療效果或減少移植前死亡率
- 合併感染(常見於免疫低下者):可使用相對應的抗感染藥物,合併免疫球蛋白注射。
- EB病毒感染引發:可考慮抗CD20單株抗體Rituximab。
- 自體免疫疾病相關:可考慮抗IL-1單株抗體Anakinra。
- 癌症之免疫治療,如CAR-T細胞治療或百利妥(Blinatumomab)相關:可考慮抗IL-6單株抗體Tocilizumab。
參考資料
- Griffin G, Shenoi S, Hughes GC.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an update on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herapy. Best Pract Res Clin Rheumatol 2020;34:101515.
- Canna SW, Marsh RA. Pediatric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Blood 2020;135:1332-43
- Fardet L, Galicier L, Lambotte O,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HScore, a score for the diagnosis of reactive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Arthritis Rheumatol 2014;66:2613-20.
- Locatelli F, Jordan MB, Allen C, et al. Emapalumab in children with primary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N Engl J Med 2020;382:1811-22.
- Moshous D, Briand C, Castelle M, et al. Alemtuzumab as first line treatment in children with familial lymphohistiocytosis. Blood 2019;134:80.
- Benevenuta C, Mussinatto I, Orsi C, et al. Secondary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in children. Exp Ther Med 2023;26:423.
最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