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調節療法於藥物阻抗型癲癇之角色 |
顏家拓1 周千瀅2,* 1臺北榮民總醫院藥學部臨床藥師 2臺北榮民總醫院藥學部師二級藥師 |
*通訊作者:周千瀅 通訊地址:臺北市北投區石牌路二段201號 電子郵件:choucy@vghtpe.gov.tw |
摘要 |
藥物阻抗型癲癇 (drug-resistant epilepsy, DRE) 是依國際抗癲癇聯盟 (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 ILAE) 的臨床定義,認為在接受治療期間內對現有的至少兩種以上抗癲癇藥物無法達到疾病控制效果之特殊癲癇類型,根據此定義所估算出其盛行率約占整體癲癇人口的20-40%。然而由於其致病機轉至今仍尚未有明確定論,因此在相關危險因子的分析上無法歸納出特定因子,故多數研究認為DRE的發生是受到多重因子的相互影響所致。 在臨床治療上,一旦病人被診斷為DRE,採取外科手術介入是較可達到疾病治癒的目的,除此之外亦可考慮迷走神經刺激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VNS) 或生酮飲食 (ketogenic diet) 以達到降低癲癇發作頻率與強度。 然而近年來由於將研究DRE的重心逐漸轉往癲癇的發作與免疫反應之相互影響,不僅發現現有的各類抗癲癇藥物在作用時,常會牽涉到發炎介質的分泌及受體的結合,進一步降低腦部不正常的放電。因此根據所推論出的理論基礎,免疫調節療法 (immunomodulatory therapy) 便在治療DRE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從目前所發表針對各種免疫調節療法的個案分析討論顯示,以glucocorticoids、IVIG、血漿置換、抗體拮抗劑及免疫抑制劑等,因具有較多的文獻佐證,而較常被醫師運用於實際治療。但受限於多數藥物仍未獲得衛福部所核准的適應症,故多需病人自費治療,因此在臨床使用的普遍性相對較低。 |
關鍵字:藥物阻抗型癲癇 (drug-resistant epilepsy, DRE)、免疫調節療法 (immunomodulatory therap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