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D8

馬兜鈴事件引發之中藥安全省思

鄭淑貞

        中草藥一向被認為藥性溫和、毒性副作用少、安全性高、可以天天服用,此次馬兜鈴事件將中草藥也有副作用,會引起肝腎損害的問題凸顯,社會大眾對自己服用的中藥是否安全亦產生疑慮。

        其實中藥也是藥,既是藥也有其一定療程與劑量之限制。藥物存有毒性並不可怕,適當的用法及藥量,不僅可達預期藥效且可防範藥物毒性的發生。例如西藥中的氨基配醣體抗生素,其腎毒性即很明顯,但因其毒性副作用已為臨床所熟悉並得到了應有的重視,故能有效防範。

        中醫藥學並不否認中藥的毒性,漢代『神農本草經』即按藥物的毒性、養身延年及祛邪治病的不同,分為上、中、下三品,其他本草書中亦記載著配伍用藥的”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及服藥禁忌等注意事項。中醫藥基於對中藥毒性的認識,採取了許多行之有效的辦法以控制中藥的毒性,常用的方法有:

  1. 正確辯證用藥:經由望、聞、問、切,辨明病情,正確用藥,減少藥不對證所致的毒性副作用,如脾胃虛寒者忌服魚腥草,高血壓病患應慎用八味地黃丸等,以避免因藥不對證反加重病情。
  2. 正確選擇藥材:藥材品種不同,藥效毒性不同。如馬兜鈴科的關木通在大劑量使用時會引起腎衰竭,而毛莨科之川木通可利水、通乳、且較無腎毒害。
  3. 正確炮製減毒:中藥多為天然物故需經正確炮製處理後即可保有原藥效、減低毒性且便於保存。譬如何首烏經多次蒸曬後,瀉下副作用降低,其補肝腎,易精血作用並未減少。
  4. 藥物配伍禁忌:中藥方劑組成按『君、臣、佐、使』的原則減少中藥的毒性副作用。藥物經由合理配伍可減輕毒副作用,如四逆湯中以乾薑、甘草加強附子的強心作用並減低其毒性反應;而在二陳湯中的生薑可制半夏之毒。
  5. 注意煎藥方法:中藥可藉由不同的煎藥法如先煎、後下、溶(烊)化、包煎或另煎、充服等方法,達到增強療效、減輕毒性副作用的目的。如含烏頭鹼的烏頭、附子應先下久煎,將所含烏頭鹼分解成無毒的烏頭次鹼或烏頭原鹼。
  6. 控制用藥劑量:藥物的劑量和其毒性反應的程度有直接關係,故需依病情之輕重及體質的不同使用正確劑量。如蒲公英過量會引起腹瀉,麻黃湯熱退及應停藥不宜久服。
  7.  任何藥物均不適合長期服用,生病應找合格醫師求診,依病情『辯證論治』、按病患的體質、病情給予適當藥量。勿自行購藥、胡亂服藥,造成身體負擔。若因病情需要而長期用藥,更須在中醫師指導下用藥。

        此次借馬兜鈴事件將中草藥腎損害的問題提出,有助於消除大眾對中藥無毒的錯誤觀念,並防止中草藥使用過程中的長期、大劑量、重複用藥,或迷信濫用中藥所謂”偏方”、”秘方”等不合理現象。因此,在服用中草藥以前,一定要經過中醫師的診察,在中醫師針對個人體質差異調整治療的劑量、劑型、及方劑配伍下,就可安心服用中藥了。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