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D28

碘片用於輻射性碘之防護​

溫雅如

       日本強震造成福島縣核電廠放射性物質外洩,引發全球民眾恐慌,媒體大篇幅報導預先服用碘片可降低傷害,但民眾到各大醫院、藥局詢問都買不到碘片,轉而搶購碘鹽 (iodized salt)、優碘藥水,這樣的說法與做法正確嗎?

食物中含適量的碘可維護甲狀腺之正常功能,一般成人每日的碘需求量為150微克。放射性碘131 (radioiodine, I131) 是核分裂後的元素,核子事故發生時,大量放射性碘可能經由呼吸或遭受汙染的食物進入體內,進而蓄積於甲狀腺細胞,影響甲狀腺功能,增加罹患甲狀腺癌的風險。1986年車諾比事件的後續研究指出,遭受核汙染者罹患甲狀腺癌的風險與年齡成負相關,以幼童的風險最高,甚至在極低的暴露量下也可能發生。

碘片是碘化鉀 (potassium iodide, KI) 的通稱,當核子事故發生導致大量放射性碘外洩時,及時服用碘化鉀能讓血液中的穩定碘 (stable iodine) 濃度提升,使甲狀腺優先吸收穩定碘而非環境中的放射性碘,甲狀腺吸收穩定碘達到飽和後,即可阻斷放射性碘進入甲狀腺,人體無法吸收的放射性碘會自然隨代謝經由尿液排出,但碘化鉀對輻射外洩的其他物質如銫137、鈽239等並無保護作用。

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與世界衛生組織所公佈的處置指引,為因應緊急核子事故,短期服用適量的碘化鉀是有效且安全的,孩童可獲得的保護更大於成人。放射性碘主要從受汙染的環境中吸入人體,到達甲狀腺約需10-12小時,暴露後兩小時內服用碘化鉀可阻擋約80%的放射性碘進入甲狀腺,八小時後服用則只能阻擋約40%,顯示愈早服用效果越顯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提出之碘化鉀每日建議劑量為成人130 mg (含穩定碘100 mg)、3-18歲65 mg (體重大於70公斤則使用成人劑量)、3歲以下幼童32 mg、未滿一個月之新生兒16 mg;世界衛生組織則建議12歲以上皆應服用130 mg;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另特別提出孕婦建議劑量為65 mg。碘化鉀應於餐後30分鐘內服用,每次服用的保護作用可達24小時,因此應每日評估使用的必要性,直到危機解除再停藥。由於碘化鉀可能抑制胎兒或新生兒的甲狀腺發育與功能,孕婦和新生兒應優先考慮撤離避難,不建議重複給藥。

碘化鉀的常見副作用包括唾腺炎、腸胃不適、紅疹、過敏等。碘過敏者不可服用,而皰疹、低補體性血管炎 (hypocomplementemic vasculitis) 患者可能有較高的過敏風險。此外,體內碘過量可能發生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毒性 (thyrotoxicosis)、碘性甲狀腺腫 (iodide goiter) 等甲狀腺相關的疾病,鑑於上述風險,建議具有甲狀腺相關疾病如多結節性甲狀腺腫、Graves’ disease、自體免疫性甲狀腺炎等患者應謹慎使用,尤其當使用天數必須延長時更要密切觀察臨床變化。雖有研究提出於核災發生前48小時開始服用碘化鉀,幾乎可完全阻止甲狀腺對放射性碘的吸收,但基於風險利益考量下不建議於核災未發生前冒然使用。

        碘化鉀在美國屬於指示用藥,恐慌情緒下導致民眾在藥局、網路瘋狂搶購,美國毒物管制中心協會已接獲57起民眾因自行服用碘化鉀而出現不良反應的案例,其中7人出現噁心、嘔吐、暈眩及心悸等症狀。目前台灣碘化鉀均自國外專案進口,惟國內藥廠亦具備自製能力,僅限於特殊專責單位或機關使用,政府亦發放距離核電廠5公里內的每戶居民2日存量,一般醫療院所及藥局皆無儲備,民眾自然無從取得。許多民眾在苦尋無碘化鉀的情況下,轉而大量搶購碘鹽,甚至出現擦優碘藥水可抗輻射等不實謠傳。由於碘鹽中碘含量很低,隨意服用碘鹽不但無助於阻止人體對放射性碘的吸收,反而因過量攝取氯化鈉,增加高血壓的風險,甚至導致氯化鈉中毒。家庭與工業用的消毒與防腐劑雖多含有碘的成分,但因含量低無法替代碘化鉀,且這些產品另含有許多其他物質及元素,不得服用,塗擦於皮膚表面亦無幫助。醫療專業人員應具備碘化鉀相關基本知識,並呼籲民眾切勿擅自服用,以避免發生不良反應等風險。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