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最新消息

旁敲側擊繞道摘腎臟 捐贈者傷害性最低

發佈日期:
發佈者:ts
類別:最新消息
點閱數:455

旁敲側擊繞道摘腎臟 捐贈者傷害性最低

北榮已成功完成二例

口述:外科部移植外科主治醫師 陳正彥 / 整理:吳佩芬

  榮獲 102 年 臨床教學績優獎的本院外科部移植外科主治醫師陳正彥,於去年中旬到日本東京女子醫科大學病院觀摩該院活體腎臟移植捐贈者、受贈者手術及術後照顧經驗,並習得從後腹腔透過內視鏡摘取腎臟的手術方式,捐贈者不用忍受傳統摘腎手術的痛苦,並將傷害性降至最低。迄今,本院已成功完成 2 例。

陳正彥醫師(右2 )
▲陳正彥醫師(右2 )

  本身也是小兒外科醫師的陳正彥,在同科的劉君恕教授薰陶之下,開始接觸移植手術。直到四、五年前,碰到一名罹患不明原因猛爆性肝衰竭、年約 2 歲的小男生,在接受父親捐肝,完成活體移植手術後,小男孩整個人由全身黃疸、腫脹、昏迷不醒,到術後回復到皮膚白裡透紅、活潑蹦跳的樣貌;父母親由痛哭流涕、呼天喊地到重拾笑臉、幸福洋溢的神色,陳正彥醫師領悟到移植的意義,才決定轉到移植外科服務,並跟著移植外科龍藉泉主任學習。

  陳正彥醫師表示,在小兒外科擔任住院醫師時,有一半的時間需要到一般外科學習,另一半時間則留在小兒外科,很感謝兩個科別的前輩醫師,不藏私地傳授許多開刀訣竅。陳正彥醫師說,一般外科的手術技巧奠定日後進行移植手術的基礎,小兒外科如米雕般的細緻工法則有助於對於人體解剖層面的精進。

  「像這次到日本所習得的摘除活體腎臟技術,很快就能理解。國內絕大多數一般外科出身的醫師,對於人體側面的後腹腔解剖構造比較陌生;然而,小兒外科出身的醫師就很熟稔該部位的解剖構造,因為小兒的先天性雙套集尿系統手術、先天性腎盂輸尿管狹窄手術就是經由後腹腔進入開刀矯治。

  一般而言,內視鏡腎臟摘除手術,可以由腹腔或後腹腔兩條路徑進行。由於腎臟位於後腹腔,醫師從腹腔摘取時,需要先進行腹腔內臟器的剝離,例如下大腸,進入後腹腔,才可看到腎臟。手術完成後,還要擔心併發腸沾黏、腹膜沾黏、暫時性腸胃蠕動功能變慢等問題。陳正彥醫師在日本習得的技術是,利用內視鏡在後腹腔開三個小洞,利用器械游離腎臟切斷移植腎臟的血管與輸尿管,並在下腹部、恥骨上方,女性進行剖腹產的部位,分開肌肉(沒有燒灼砍斷)繞道到後腹腔,不進入腹腔,也不用將大腸翻下,就可以取出腎臟,所以沒有經由腹腔摘腎手術的併發症。

  陳正彥醫師指出,本院移植外科從101年起,投入活體腎臟移植的宣導衛教,102 年已有 14 位受贈者開始享受新的人生。國內有許多的手術如腫瘤切除,只要主刀醫師 1 人搭配助手即可完成,而移植手術則需要多名醫師合作完成。以活體腎臟移植為例,捐贈者、受贈者同時開刀,至少需要 2 名主治醫師、2 名助手,如果是肝臟移植時間更久,需要人力更多,常常耗掉一天的時間,光靠 1 名主治醫師的體力是無法負荷,需要多名主治醫師輪班,就如同電視劇情節一樣,多名醫師圍著手術臺兢兢業業地動刀。陳正彥醫師希望,他從日本所帶回來的手術經驗能分享給其他主治醫師及後進。他說:「外科醫師的養成一開始很辛苦,需要從許多老師身上學習到手術的技巧及經驗,然後認真地複製、學習。等到技巧純熟後,再思考如何創新、改進、並超越。這樣年輕的外科醫師才能在最短時間內累積足夠本錢,去探索外科更深層的領域」。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