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最新消息

榮陽聯合成果發表 研發成果留在台灣

發佈日期:
發佈者:管理者
類別:最新消息
點閱數:49730

       (2018年10月25日) 陽明大學與臺北榮民總醫院共同舉辦聯合成果發表媒合會,邀集14位學者專家展示研發成果,包含「穿顱超音波刺激」、「光電影像AI辨識系統輔助硬脊膜外腔麻醉術」、「新式抗腫瘤幹細胞癌症復發多胜肽抑制劑」等技術,可望替台灣醫療產業創造新產值。
這次研發成果發表會從醫材研發、新藥平台、人工智慧到雲端應用,涵蓋最新的醫療科技,充分發揮榮陽團隊豐富的研發成果。其中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楊逢羿教授團隊研發的「穿顱超音波刺激」技術,只要戴上超音波頭盔,在動物試驗中可以有效緩解失智症、腦中風等症狀,但過去兩年苦等人體臨床試驗核准,今年日本東北大學已經超車台灣,以相同技術展開人體試驗並獲得媒體大篇幅報導 ,楊逢羿一度想轉往歐美繼續發展,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終於在上個月核准在台人體試驗。楊逢羿表示,未來將申請科技部經費在台北榮總完成後續的人體試驗,把技術留在台灣。
有別於藥物治療,楊逢羿團隊的這套技術並不是阻斷疾病機轉,而是透過頭盔發射出超音波經由太陽穴刺激腦部,使其增加內生性的神經滋養因子達到預防或緩解失智症的目的。目前臨床試驗計畫預計一周治療五次,每次25分鐘,療程共計6週。未來成功研發後,可望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可以緩解失智的穿顱超音波刺激術。
       陽明大學生醫光電研究所教授郭文娟則與北榮麻醉部醫師丁乾坤,共同開發出光電影像AI辨識系統,能夠大幅降低麻醉手術的失敗率與併發症。將麻醉藥注射到脊髓中的硬脊膜外腔,是臨床上常見的局部麻醉方法,但目前仍仰賴麻醉醫師手感來進行數公分的黑暗穿刺,進入僅約二到七毫米(mm)的硬脊膜外腔,尤其是這個空間隨著體型、年紀有不同差異,稍有不慎可能會導致術後疼痛或脊髓損壞,統計顯示這種麻醉術約有1%到3%的失敗率。郭文娟教授團隊的光學影像AI辨識系統,能夠以直徑0.9微米(㎛, 相當於0.001毫米)的光學探頭與麻醉針頭結合,利用人工智慧與醫學影像來自動辨識麻醉針頭的深度,避免人為操作誤差。
       另外由臺北榮總醫學研究部科主任、也是陽明大學藥理學研究所教授邱士華開發的「新式抗腫瘤幹細胞癌症復發多胜肽抑制劑」,在動物試驗中有效減少癌症幹細胞的抗藥性,在癌症新藥的研發上具有里程碑。由於癌症幹細胞有一種特有基因Musashi-1蛋白會高度表達,尤其是在藥物治療期間,Musashi-1 (MSI1)與Argonaute 2 (AGO2)所形成的複合體,進一步造成腫瘤產生抗藥性。邱士華教授團隊合成專屬阻絕MSI1/AGO2複合體結合之多胜肽抑制劑,未來可望有效減少抗藥性腫瘤與復發進展。
       除了上述研發成果外,包含藥學院院長康照洲團隊的「眼科疾病研究及藥物開發平台」,朱唯勤教授的「交鎖式骨髓腔內鋼釘遠端螺孔定位系統(iMET)」,吳東信教授的「自發性疾病動物模型分子影像轉譯服務」、駱雨利教授的「多功能奈米藥物以作為癌症或高齡相關疾病之精準化治療平台」、鄭宏志教授與交通大學合作的「即時鋅離子感測器、治療神經損傷及誘發神經分化」等多項技術發表。榮陽團隊為活化研發成果,發揮產學合作綜效,持續推廣研發落地,期待榮陽團隊能與國內企業擦出新火花,共同促成產學合作新亮點,將研發技術留在台灣,促進生醫產業發展。

與會人員合影

臺北榮總醫學研究部基礎研究科邱世華主任

臺北榮總醫學研究部基礎研究科邱世華主任暨研究團隊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