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新聞稿

北榮攜手北市消防局 院前葉克膜小組成功搶救生命

發佈日期:
發佈者:管理者
類別:新聞稿
點閱數:8035

臺北榮總為國際級的醫學中心,擁有充足的急救設備與專業的醫療人員,為了提升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病人(Out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的預後,去(113)年2月急診部與心臟血管外科,攜手臺北市政府消防局,建立「院前啟動葉克膜小組的急救計畫」。院前的救護人員,只要評估符合啟動葉克膜小組的要件,會在病人到醫院之前,請葉克膜小組先做準備,縮短病人放置葉克膜的時間。至目前為止,臺北市消防局已成功啟動13次,其中8次經評估後進行葉克膜放置成效良好,成功搶救生命。

113年10月,一名50多歲的周先生因心室纖維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造成心肺功能停止,家屬目擊發現後,立即撥打119,並依指示展開心肺復甦術(CPR)急救,直到救護人員抵達到場。經救護人員評估,周先生符合啟動要件,於院前通報啟動葉克膜小組,旋即將病人送至臺北榮總,葉克膜團隊已在急診待命,急診與葉克膜(ECMO)團隊聯手,成功從死神手中搶救周先生生命。從心跳停止,院前急救與轉送,至葉克膜成功放置的時間,只經歷了44分鐘,之後接受心導管手術,12天後康復出院。

113年8月,66歲陳先生於騎摩托車途中發生嚴重的心律不整,經路人目擊報案並給予心肺復甦術後,由院前救護人員接手,同時通知北榮葉克膜小組待命,於急診急救中,預先置入葉克膜的導管,同時完成心導管的手術與葉克膜的放置,陳先生也於34天後康復出院。

臺北市消防局醫療顧問委員會副主委暨臺北榮總急診部陳盈如醫師表示,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的病患,若有沒有緊密的生命之鏈,其存活率是很差的,臺北市政府多年來已建立優良的到院前緊急治療救護系統,將過往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的病人提存活率由不到1%提升到10 %左右,而若是此病人為目擊倒地、有旁觀者進行CPR且初始心律為可電擊心律,這在國際復甦學院稱之為烏特斯坦格式(Ustein Style)。過往臺北市的烏特斯坦存活率(Ustein survival)大約落在30%左右,統計113年1至10月存活率約為47.8%,而在院前啟動葉克膜小組的計畫中,經心臟血管外科評估後,有放置葉克膜的病患,可以將存活率拉到62%,相較於整個台北市的烏特斯坦存活率增加了10%。

臺北榮總急診部與心臟外科多次討論,建立「院前啟動葉克膜小組的急救計畫」,只要符合以下條件,經到場救護人員評估後,即可於院外先行啟動院內葉克膜團隊於急診待命:
1.    年齡<70歲。
2.    目擊倒地
3.    有旁觀者立即進行CPR。
4.    初始心律為可電擊心律
5.    無明顯外傷、臥床、癌症末期及其他不可逆之末期疾病。
6.    預估現場至醫院小於8分鐘的路程。

除了建立急救計畫,臺北榮總特別設立葉克膜急救專區,備有急救所需要的各種設備,包含影像式輔助喉頭鏡插管、自動心肺復甦機、超音波、經食道超音波、生命監測儀器 ....等,更重要的是還備有一台隨時待命可用的葉克膜,讓葉克膜的放置更有效率。
「院前啟動葉克膜小組的急救計畫」初始階段,臺北市消防局選擇四個醫院週圍的一般分隊與後港高級救護分隊進行試辦演練,五月拓展到整個士林北投區,只要有符合評估要件的,119派遣中心與救護人員,都可以提前通知急診做準備,這個院前啟動葉克膜的合作計畫,北榮是台北市的第一個試辦區域,藉由此次記者會,希望將成功的經驗與其他醫院分享,強化院前院後的連結,透過救護人員和醫護人員之間的接力合作,將急救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於關鍵時刻挽回更多生命。

林永煬副院長感謝醫療及警消團隊努力搶救生命,並籲請社會大眾給予更多的支持與鼓勵

急診部陳盈如醫師(右)報告「院前啟動葉克膜小組急救計畫」試辦至今成效良好

病友周先生(前排右3)出席記者會,感謝醫護警消救治

醫護警消團隊為周先生切蛋糕慶祝重獲新生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