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淺談鳥型分枝桿菌

非結核分枝桿菌─淺談鳥型分枝桿菌肺病

撰文/
馮嘉毅醫師(台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感染免疫科主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副教授)
潘聖衛醫師(台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感染免疫科主治醫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副教授)

       非結核分枝桿菌包含了超過200種的分型,常見的菌種包括鳥型分枝桿菌、膿瘍分枝桿菌與堪薩斯分枝桿菌,分布情形在不同國家會有差異。其中鳥型分枝桿菌是很常見的分型,也是台灣地區最常見的分型。鳥型分枝桿菌常見造成肺部的感染,但在肺部以外的器官,如淋巴結與軟組織感染,也都可以臨床上的感染疾病。

       鳥型分枝桿菌是屬於慢速生長的非結核分枝桿菌,通常容易發生在本身肺部結構異常的病人,如陳舊性結核病、支氣管擴張症、肺纖維化等,有這些慢性肺疾病的病人都容易發生非典型結核菌的感染,不同的菌種都有可能。肺部感染鳥型分枝桿菌的病人,肺部影像檢查可常見到支氣管擴張、小結節或開洞的情況,臨床上可能會有發燒、長期慢性咳嗽、咳血、體重減輕等症狀,但也有可能出現臨床症狀不明顯的情況,不論臨床的表現是否嚴重,持續的追蹤與痰液檢查都是需要的,若是症狀變明顯、影像檢查範圍逐漸擴大惡化、或是痰液中菌量逐漸增加,都要考慮開始治療,以免延誤治療造成治療上的困難。

       跟其他的非結核分枝桿菌相比,鳥型分枝桿菌因為抗藥性的情形比較不嚴重,所以治療上的難度相對較低。治療藥物的選擇上也比較接近肺結核的藥物,差別在於應該加上巨環類的藥物,進行三種藥物以上的合併治療,而對於一開始症狀表現嚴重的病人,例如細菌量很高或是肺部有明顯開洞病灶的病人,也會建議在治療初期合併使用針劑的藥物來加強治療。因為針劑治療的時間可能長達數月,所以通常也都會建議病人先住院置放周邊靜脈導管,來減少治療期間反覆置入靜脈導管的不適。也可以考慮合併使用吸入的抗生素來加強療效。口服的藥物基本上與結核病類似,因此副作用也是相近的,可能有肝功能異常、腸胃不適、拉肚子、皮疹等副作用,大部分可以藉由症狀控制的藥物獲得改善,如果真的出現太嚴重的副作用,也可以做一些藥物種類上的調整。

       非結核分枝桿菌造成的肺部感染治療時間往往要持續比較久,鳥型分枝桿菌也不例外,一般的原則是要持續治療到痰液沒有細菌後再治療一年,才能有比較理想的長期治療效果,同時減少未來復發的機會。病人可能會因為副作用的因素,無法完成標準的治療時程,遇到這樣的情況,醫師還是可以根據病友的情況做彈性的調整,來確保藥物的療效。此外,即便已經完成了標準的治療,後續還是應該要持續的回診與追蹤,確認是否有復發的情況發生。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