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胸腔部歷史沿革

台北榮民總醫院於民國48年11月1日開幕,但在同年的3月1日本部已先行開始收容作業。當時醫務部門下設九部,其中包括結核病部,除以四個病房共184床位收容會屬各結核病院病患,並特設結核病管制小組,聘管制醫師10人及卡片管理員2人限期清理及治療各榮民醫院結核患者。當時結核病部掌理之醫療事項除收容輔導會各肺結核病院診斷不明、無法治療或認為需要手術者外,並對會屬五家榮民醫院:嘉義、埔里、員山、蘇澳、及鳳林約六千餘位病人,採取徹底檢查治療與追蹤管制。

民國51年6月本院結核病部更名為胸腔部,下設結核科、非結核科、心理衛生教育科。星兆鐸為本部首位部主任。除收療一般胸腔疾病患者之外,並繼續兼理會屬結核病患之醫療策劃及管制工作。民國56年本部更改組織編制,下設一般胸腔病科、肺結核病科。64年增設胸腔病診斷中心,68年內科部肺功能室歸撥至本部。

民國71年9月星主任退休後,彭瑞鵬主任繼任,在彭主任領導下,本部陸續擴編改制,民國102年11月組織再造前,設有一般胸腔科、胸腔腫瘤科、呼吸感染免疫科及臨床呼吸生理科。

目前本部下設五科:一般胸腔科、胸腔腫瘤科、呼吸感染免疫科、臨床呼吸生理科、呼吸治療科。除一般病房外,另管理呼吸照護加護病房、呼吸照護中心、呼吸生理實驗室、細胞學實驗室、支氣管鏡檢查室、胸部超音波檢查室、高壓氧中心以及睡眠醫學中心。

一般胸腔科是國內最先引進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的單位,相關檢查及治療如支氣管攝影、螢光透視經支氣管切片檢查、支氣管內超音波併穿剌切片、Nd-YAG雷射氣管鏡治療、及光動力療法等也隨著醫學進步,陸續發展。其獨立細胞檢查室是另一特色,該室在民國50年代起就已作業,將檢體作細胞學及病理學檢查,支援即時快速細胞學結果,提供醫師快速及正確的診斷。

胸腔腫瘤科積極發展肺癌基礎及臨床之研究,民國77年成立肺腫瘤研究室,針對肺癌抗藥性進行深入研究,從傳統化學藥物至進年發展的「標靶治療」,利用基因突變,訂定個人化肺癌治療計劃。現在積極加入癌症免疫療法。從內視鏡、超音波檢查、細胞學檢查到肺癌分期,本部一貫作業,病人快速完成診斷,針對病人狀況、肺癌的種類及範圍,規劃外科或放射線治療等多科際整合治療,並配合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計畫,有效提高肺癌診斷、治癒率並減少副作用。

臨床呼吸生理科致力於呼吸生理研究及檢查。民國73年創設國內首座睡眠實驗室,現在改制為睡眠醫學中心,開展睡眠異常之診療研究。並於95年起利用體檢科病房夜間閑置,將原先3張睡眠檢查床擴充至9床,縮減病患待檢天數。

呼吸感染免疫科致力發展結核菌培養及鑑定,研發結核病快速診斷方法,結核菌PCR, RFLP等分子生物學技術,檢驗結果只需一、二天是傳統抹片及細菌培養不易做到的。94年設立本院結核病諮詢小組,加強本院結核病感控,僱請結核病個管師,管理全院結核病病患。配合醫院政策,96年7月將結核菌檢驗業務移轉至病理檢驗部,僅留下血清學免疫快速偵測。

呼吸治療科是除了提升臨床呼吸治療技術人員素質,於71年就開辦呼吸治療師訓練班:也長期開設病患之氣喘衛教班及戒烟訓練。此外,還分別於73年及79年,協助台中榮總及高雄榮總成立呼吸治療科。在高壓氧治療技術方面,率先引進高壓氧治療艙,並推動正式納入常規治療。治療範圍有糖尿病足潰瘍、骨髓炎、一氧化碳中毒、減壓病等,成功率高達77%。89年正式受邀加入中華民國海底暨高壓氧醫學會,為高壓氧專科醫師訓練醫院。

本部位於中正十四樓之亞急性呼吸加護病房,於民國87年,從3床擴充整建成為胸腔重症加護室,共計有內科16床,外科8床,以加強重症患者之診療與醫師臨床訓練容量。民國92年SARS侵襲台灣時,本部144病房變更為SARS專用隔離病房,並參與協助長青樓改建為SARS隔離病房。同時負責編訂本院SARS工作指引手冊,針對本院全體員工開辦SARS照護講習會。本部醫師並支援國軍松山醫院、縣立三重醫院及市立慢防院SARS專責醫院,及協助市立關渡醫院消弭院內感染。

就長期目標,本部規劃聯合其他東亞國家醫學中心,形成東亞肺癌研究聯盟,進行大型區域肺癌臨床試驗,並持續研究發展睡眠障礙,哮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結核、急性肺損傷、重症醫學及介入性治療等。規劃建立呼吸學研究發展中心,結合基礎科學、臨床與基礎呼吸學與相關產業,提供前瞻性研究發展平台。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