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面神經麻痺(facial palsy)

台北榮總耳科   蕭安穗 主任

 

面神經麻痺會引起顏面扭曲,進而導致心理上極大的震撼,因此特別介紹面神經麻痺的起因與預後。

 

面神經主司面部表情、淚腺與唾液腺之分泌及舌部之味覺。面神經其實就是第七對腦神經(腦神經共十二對),它的走向為離開大腦後,即進入顳骨之內聽道,並經中耳腔及乳突(以上均包埋在硬骨的管腔內),再由耳下方穿出顏面;因為顏面神經有一大段包埋在硬骨的管腔內,所以一旦受傷或感染所形成的腫脹,在壓力無法紓解下,將直接壓迫神經纖維之內軸。造成神經功能的障礙。

 

面神經麻痺約有一半是因為病毒感染所引起,其他原因包括車禍外傷、急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合併膽脂瘤,以及腦部或顱底腫瘤壓迫所引起。大多數的面神經麻痺患者會尋求神經內科醫師的協助,但由於有些是因耳部疾病所引起,因此耳科醫師在治療面神經麻痺上也伴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有些病人一覺醒來發現自己流涎無控制,半邊臉部麻木無知覺,攬鏡之下發現眼歪嘴斜,以為自己中風,頓處於異常驚恐的狀態;其實這可能是最常見的急性單側面神經麻痺,在排除耳部疾病、外傷及腫瘤的情況下,我們可將它稱為特發性面神經麻痺或貝耳氏面神經麻痺(此症狀於1931年英國貝耳(Bell)醫師最早提出)。目前研究證實貝耳氏面神經麻痺與單純性庖疹病毒第一型有關,另外一種常見的病毒感染為帶狀庖疹病毒,後者除了會引起顏面神經麻痺,通常耳部附近也會有小水泡,並且異常疼痛。

 

一般而言貝耳氏面神經麻痺的預後尚佳,約八成的病患在三到四週之內會恢復原來的功能,但帶狀庖疹病毒所引起之面神經麻痺,其預後較差,約五到六成的病人會痊癒。根據研究顯示,在發病三天內若合併使用抗病毒藥物與類固醇來治療,在復原的比率及病程上,皆優於傳統療法;而少數預後較差的患者則須進一步探討病毒以外的致病因,包括耳部疾病等。另外,顳骨內面神經之減壓術也可改善部份預後較差的患者。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