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腦出血

腦出血

 
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血管科
許立奇醫師
 
先生,年約五十多歲,身體還算硬朗過去並無任何慢性疾病的病史,只有最近幾年來,因為血壓不穩定被診斷出有高血壓的情況,但他不以為意,並未規則地服用降血壓藥物,故血壓一直在160~180毫米水銀柱之間。直到一天早上,突然發生右邊手腳不聽使喚,身體無法保持平衡,一直向右偏去,說話也變得不清不楚。家人趕緊送他到醫院的急診室去就醫經過一連串檢查,包括電腦斷層,才發現原來陳先生右側小腦有一個血塊,即俗稱的”腦溢血“,”血管斷了”。才會導致王先生的症狀。經住院治療,狀況穩定後便出院,以後便不敢不遵照醫生的指示,按時服藥以控制高血壓。
 
臨床上,類似陳先生的案例並不在少數。近幾年來,腦血管疾病已成台灣地區死亡原因的第二名,每年約有一萬多人死於腦血管疾病,即腦中風。腦中風分為兩大類:一、阻塞性腦中風,即腦血管被血栓堵住了,造成腦部的血液供應不足而導致中風發生,此類約占所有腦中風的7~8成。另一種即如陳先生所患的,為腦血管破裂導致腦內出血,約占所有腦中風的2成。
 
腦溢血發生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血管異常、抽菸、喝酒等,都可造成血管破裂出血。不過長期高血壓,尤其是控制不良之高血壓,為腦溢血最主要的原因,其它少見的原因包括腦內血管異常(如動靜脈畸型,血管瘤等)血液凝結異常,腦瘤合併出血等。高血壓病人,由於血管長期處於高壓力狀態,以致血管壁變得比較脆弱,失去彈性故容易破裂,造成出血,尤其是那些直接從腦內大動脈分枝出去的分枝小動脈,最容易破裂引起症狀。高血壓性腦溢血常發生於基底核,視丘,小腦,橋腦及大腦白質。發作情形通常為急性(數分鐘內)或亞急性(數十分鐘)發作。發作時,可能伴隨有頭痛、噁心、嘔吐等,尤其是大面積的出血,其它症狀包括一側手腳無力,應覺異常。如病變在小腦,則會產生如陳先生一樣的不協調情況。如腦幹(橋腦)出血,則可能導致重度昏迷。診斷上,電腦斷層是最方便的利器,血塊在斷層上表現的是高密度病灶,很容易與正常的腦組織區別,至於治療方面,目前並無特殊的藥物治療,對於有腦水腫的病人,在急性期時可以適時給予降腦壓藥物部份病人由於血塊過大,壓迫到周遭之正常組織時可以考慮施行頭顱減壓手術,清除部分血塊以降低腦水腫的壓力不過,最重要的還是預防,尤其是中風的危險因子,如高血壓等,如能好好控制,便能降低中風的發生了。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