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中風患者復健流程

中風患者復健流程

 
                              北榮復健部 部主任 詹瑞棋醫師
罹患中風之後,病人以及照顧的家屬都必須面對漫長的治療以及復健過程。現代的復健治療觀念是以病患為中心,各類醫療人員、社會福利協助人員以及家屬環繞病患提供適當的協助,以團隊互助的方式來處理可能面對的種種困難。完整而積極的復健治療,已經證明可以明顯降低病人住院日期與功能缺失,而在整個過程當中有很多需要病患與照顧者注意的事項。本文就由復健治療團隊的立場,用非醫療專業的語法,簡單介紹發生中風之後,可能會進行的各種復健治療流程,並再由各個復健治療領域的專業人員針對各階段的注意事項一併撰文提醒,以協助病友或家屬建立較為清晰的概念。
一、            加護病房期:
此時期由於中風剛剛發生,有時連中風種類、部位以及嚴重程度都尚待確認,而且常常有危及性命的狀況,所以並不宜移動病患,事實上在二十年前都還主張急性中風後要完全臥床至少兩星期,但是隨著醫療水準提高,現在只要有中風病人住進中風加護病房,復健部門就可以派醫師或治療師前往展開初期的病情評估、活動量設計以及關節保護運動指導等,以減少臥床不動所帶來的併發症,並擬定後續復健計畫。
二、            急性住院期:
病人沒有立即生命危險,而且血壓、呼吸、心跳等生理跡象較為穩定後,就會轉入一般急性病房,這時復健醫師會經由會診前往檢視病人,再根據病人的神智狀況、溝通能力、體能狀況以及其他醫療需求(例如插管、打點滴、使用氧氣等等),為病患設定復健計畫,包括:
1.模式:病床邊治療或是可送到復健室積極治療,視病患體能而定。
2.治療種類: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心理評估等。
3.內容:被動關節活動、傾斜台訓練、墊上翻身坐起運動、移位訓練、手功能訓練、姿態平衡訓練、日常生活訓練、聽覺訓練、口腔動作訓練、發音溝通訓練、吞嚥治療、認知功能評量等等,但是病床邊的治療因為設備關係,治療項目較為有限。
4.注意事項:例如注意血壓、避免太累、預防跌倒、注意暈眩、監看呼吸或咳痰等等。這個時期通常都是執行短期目標,以安全地進行復健訓練及減少併發症為主。當然病房的復健護理以及家屬的照顧也佔了很重要的角色,例如要幫病患肢體擺位、翻身、坐立移位、盥洗、協助運動等,都是在病房中進行的。
三、            亞急性及慢性住院期:
此時期通常在住院數週之後。而因為中風病人的病情與恢復情況個別差異很大,所以住院期間略有不同,但是此時大致上病變部位及程度都已確定,病情也較為穩定,復健治療的重心就轉移到行動與生活功能的恢復,以及居家生活的安排準備,比較屬於中長期目標,包括:
1.模式:以送到復健室訓練治療為主。
2.治療種類:視病患的功能需求、體能狀況與合作程度提供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心理評估、就業諮商、輔具設計、社工協助等。
3.治療內容:偏向較為高階的訓練,例如走路、上下樓梯、跨越障礙、自我衛生照顧、日常生活處理、運動肌力及耐力促進、有效進食、營養平衡、溝通能力及社交活動練習等。由於腦中風對於病患及家庭所帶來的衝擊大多是長期的、廣泛的,復健醫療團隊也就會進一步提供心理諮商、職業鑑定、社工協助,來減輕病人及家屬的憂鬱或焦慮;對於某些組織或功能受損較為嚴重,可能無法有效恢復者,輔助器具可以改善及代償一部份的功能,例如助行器、手杖、輪椅、氣墊床、肩部支撐帶、垂足板、語言溝通板、手部抗張力支架、進食用特殊餐具等。
4.注意事項:病人的腦中風後遺症可能需要較為長期的訓練來克服,必須病人與家屬通盤了解並預作準備。照顧者要開始檢視居家環境如何配合後續的生活,如果有疑問可以拿家中擺設圖片與復健醫療人員討論。對於病人所接受的各項復健治療以及進度都要有初步的輪廓,才能接手在居家期照顧病患。
四、            居家或看護中心期:
病人有些康復良好者可以回家療養,有些則因各種原因仍然無法在家照顧者(例如身上插有各種管子照顧困難、兒女長期在外地居住工作等)則需要考慮暫住看護中心,復健的治療轉為門診模式,或是在社區中的醫療院所進行。因為大部分時間都在居家環境中渡過,所以此時的復健目標重點又有所不同,著重在生活與行動功能改善以適應環境、居家環境的改造、各項輔助器具的應用、以及再次中風的預防等等更為切身的項目。可以獨自行動的病人在居家環境中必須特別注意防止跌倒,出門活動要選擇較為平坦的路面,要隨時提醒是否有視覺忽略的現象以免撞到患側(尤其是患側邊過來的汽車或行人);無法獨自行動者要選擇合適的行動輔具,即使是使用輪椅也有不同的形式與附件(如坐墊、固定帶等);臥床為主的病人則特別注意預防褥瘡與關節孿縮。家中盡量要作到無障礙環境,例如牆邊設置扶手、移除門檻、避免散置雜物、燈光要充足、半夜走道有夜燈照明、浴室防滑、有求救呼叫…等等都要視情況而適當設置。食物要適合病人的吞嚥能力,會嗆到者要盡量避免喝太稀薄的水、設置常用的溝通設備(例如寫有要上廁所、要起來坐輪椅..等之紙板或電腦輔助發音裝置)。定期門診追蹤各種危險因子如血壓、血糖、血脂肪以及各種藥物之使用調整,以預防再次中風的危險。本時期照料病人的重心完全在家屬身上,也是要將在住院期間所見所學應用於日常生活,並加上個別化的調整,來讓全家的作息與生計能逐漸穩定。回家之後密集的互動與相處後,家屬可能會發現病人有一些與生病前不同的變化,例如記憶變差(尤其是短期記憶)、個性改變(溫和變暴躁,或是外向變內向)、情緒失禁(容易哭泣或衝動)、定向力異常(容易迷路或忘記日期),有時就需經由心理復健探討是腦部器質性傷害或是心理因素,並共同尋求心理諮商。這時也是情緒最容易產生低潮的時刻,病人與家屬都必須彼此付出極大的耐心,加上專業的心理支持,共同渡過難關。對於有就業潛力的病人,也可以經由職業鑑定及評估,來協助找出現有的工作能力與職業性向,歸納建議合適的工作性質與場所,達到重新回到職場的目標。
事實上,不管是任何形式的中風,在病程與治療當中,常會有各種後遺症與併發症,例如肢體偏癱、肢體麻木、肌肉痙攣、動作失調、吞嚥困難、半側偏盲、語言障礙、視覺忽略、神經疼痛、大小便失禁、肺炎、泌尿道感染、靜脈栓塞、褥瘡、暈眩、容易跌倒、肩部脫臼、認知障礙、憂鬱症、睡眠異常、關節孿縮、失智症…各種可能發生的狀況實在不勝枚舉,都是中風復健必須面對及注意的課題。
近年來國際醫學在中風的治療諸多創新,本部亦有引進,如經顱磁刺激、能力回復復健、靜脈雷射、鏡像治療、電腦輔助認知訓練等等,臨床上都有一定的療效;此外結合日新月異的現代科技與復健醫學,本部亦著手進行虛擬實境體感復健、遠距復健及肢體新式電刺激等臨床試驗,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為中風患者帶來幸福的佳音。總之,一旦不幸中風之後,將會在生活圈中捲起一場風暴,要如何平息或減少風暴造成的傷害,則有賴病人、家屬、醫療以及復健團隊總動員,共同在疾病以及恢復的過程當中,盡心盡力讓病人能逐一達成短期、中期以及長期的復健目標,促進獨立行動與生活的功能,減低對於他人乃至社會的依賴程度,重組一個稍有缺陷但沒有遺憾的溫馨世界。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