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美工圖示甚麼是糖尿病 美工圖示糖尿病症狀
美工圖示糖尿病分類 美工圖示糖尿病診斷標準
美工圖示糖尿病流行病學 美工圖示糖尿病死亡率

 


 

甚麼是糖尿病?

正常人進食後,食物在胃腸道被消化分解後,產生葡萄糖,葡萄糖經由血液運送至全身,包括胰臟,會刺激胰臟釋出胰島素,胰島素可幫助葡萄糖進入
身體各組織細胞,轉變成能量,或貯存在肝、肌肉以及脂肪細胞中。

如果沒有胰島素,或者身體各組織對胰島素不發生反應,則葡萄糖就不能被利用,於是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便會上升。當血糖升高到某一程度,超過腎臟
所能回收的極限時,葡萄糖便會從尿液中 "漏" 出,所以稱之為糖尿病。

其實血糖超過訂定的標準便算是糖尿病,不一定要有尿糖存在才算糖尿病,由於血糖要高到某程度才會有尿糖出現,所以測定血糖較尿糖準確。診斷
糖尿病是以測定血糖為主

 

甚麼是胰臟與胰島素?

胰臟是一個位於胃後下方的橫置扁長型器官,重量不到1/4公斤,較大的一端稱為頭部(內側),較細長的一端稱為尾部室外側)。主要的功能包括外分泌
和內分泌兩部分。

胰臟外分泌部分的主要功能是直接將消化酵素分泌到腸道中,協助消化食物。

在胰臟的尾部中有許多細胞聚集而成的小島,稱為胰島,主要的功能是分泌賀爾蒙到血液中,屬於內分泌系統,也就是與糖尿病有關的部分。

在胰島中有一種細胞叫做貝他細胞,主要分泌的賀爾蒙是胰島素。它可感應血中葡萄糖濃度的分秒變化,並適時適量地分泌出胰島素到血液中,循環全
身,協助血糖進入身體各細胞,維持血中葡萄糖濃度在正常範圍之內。

胰島素的主要功能是幫助我們的養分進入身體組織細胞,提供細胞正常運作所需要的能量。它的作用就像一根門匙,打開葡萄糖進入細胞的通道,讓葡
萄糖能夠順利進入細胞。

當我們身體不能分泌胰島素時(如第一型糖尿病);或體內細胞對胰島素反應不好時(如第二型糖尿病),除了因葡萄糖不能進入細胞所產生之
血糖上升外,體內的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謝都會發生異常現象。

 


 

糖尿病有那些症狀?

因身體不能分泌胰島素或體內細胞對胰島素反應不好時,影響血糖進入肌肉和脂肪組織,使血糖上升。當血糖高達180 mg/dl時,超過腎臟再吸收糖的極限,
糖分便從小便中排出。

由於糖本身的滲透壓高,在糖分從小便中排出時,會伴隨大量水分和電解質的流失,使得細胞脫水,所以會出現尿多,口渴,多吃,疲倦,體重下降等典型
症狀。其他症狀還包括手腳麻,視覺模糊,皮膚傷口不易復癒合,女性會陰發癢等。但也有些人,可能不覺得有任何不適的症狀。

 


 

糖尿病分類

糖尿病是一種多樣性的症侯群,雖然其基本表現都以高血糖為主,但致病原因各異。

1979年美國糖尿病學會首先提出了現在通用的糖尿病分類與命名辦法,就是糖尿病分為:

  1. 第一型(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2. 第二型(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3. 其他情況所引起的糖尿病
  4. 另外還有葡萄糖耐受不良和妊娠性糖尿病

稍後世界衛生組織(WHO)跟進,並在1985年修定成目前的版本。除了一般熟悉的第一型糖尿病和第二型糖尿病外,世界衛生組織特別提出營養不良有關之糖尿
病的存在事實。它是一種發生在熱帶地區開發中國家的糖尿病,病人一般都很年輕(30-35歲以內)、瘦削,(身體質量指數在19以下)。由於蛋白質的缺乏或食物中有
毒物質(例如氰化物),造成了病人胰臟纖維鈣化、胰島破壞,因而致病。病人常需注射大量胰島素,但極少發生酮酸中毒。迄今,台灣尚未出現<本土>這樣子的病例。

萄糖耐受不良是種介乎完全<正常>模葡萄糖耐受性及糖尿病的特殊狀況。萄糖耐受不良本質上也十分的多樣化,日後發展可以過渡到糖尿病(每年1至5%),也可能
回歸<正常>(每年1%),甚或持續不變仍是萄糖耐受不良 (大約3/4的萄糖耐受不良病人)。萄糖耐受不良沒有症狀,病人極少出現視網膜病變,但大血管病變(動脈
硬化)的機率仍高出正常人而與糖尿病患相似。

 


 

糖尿病診斷標準

目前診斷糖尿病,主要依據血糖質高低來判斷。通用的有世界衛生組織標準和美國糖尿病學會的標準。

以美國糖尿病學會的標準,正常(無懷孕)成人空腹血漿中葡萄糖的濃度(簡稱血糖)是<115 mg/dl;飯後兩小時血糖是<140 mg/dl。若出現下列的情況,就可診斷為糖
尿病:

  1. 隨時測得的血糖(無論空腹與否的所謂隨機血糖)是200mg/dl或以上,同時合併出現糖尿病典型症狀(包括多喝、多尿、多吃、體重下降等症狀。
  2. 空腹靜脈血糖有兩次 是140mg/dl或以上。
  3. 空腹靜脈血糖 <140mg/dl,但給予口服75公克葡萄糖(葡萄糖耐量試驗),2小時的靜脈血糖 是200mg/dl或以上,加上試驗過程中有一次血糖是200mg/dl或以上;
    可判定是糖尿病。

至於一些病人給予口服75公克葡萄糖(葡萄糖耐量試驗)後,2小時的靜脈血糖介於140至200mg/dl間,加上試驗過程中有一次血糖是200mg/dl或以上;就可說是葡萄
糖耐受不良。

至於婦女在懷孕時第一次發現糖尿病,分娩後又恢復正常耐糖狀態的,稱作妊娠性糖尿病。近年來,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婦女在懷孕24-28週時,做妊娠性糖尿
病篩檢。初步檢查不必空腹,在喝過50公克葡萄糖沖成的糖水後一小時驗血,如果血漿糖質超過140mg/dl,就應該進一步進行100公克葡萄糖耐量試驗。此時,
孕婦在空腹及喝糖水後每隔一小時抽血一次,前後共三小時,如果四項血糖質中有二項超過判定標準確(0、1、2及3小時值分別是:105,190,165,145 mg/dl),就可
診斷為妊娠性糖尿病。妊娠性糖尿病病人產後六週至三個月內,應該重新驗血(75公克葡萄糖耐量試驗),確定自己的耐糖狀態分類。

所以,葡萄糖耐量試驗並不是診斷糖尿病的必要手段,實施的時機,不外乎(1)空腹或隨機血糖不足以診斷糖尿病(2)懷孕期間或分娩後用來確定妊娠性糖尿病診斷定
(3)用來診斷葡萄糖耐受不良。

 


 

糖尿病流行病學

 

台灣地區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流行病學

依據糖尿病學會年輕糖尿病調查、登錄、教育小組,針對台北市30歲以下居民(含設籍台北市及發病時居住台北市者),所作的回溯性調查,顯示在1984-1989年間,
年輕台北市民,每年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發病率約為1.5/100,000,雖然1986年略為突出,但並未到達<流行>程度。

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中男女兩性比例接近,發病率以青春期前後最為多見。若依1.5/100,000的發生率推算,在台灣地區1,151餘萬、台北市140萬三十歲以下人口中,
每年約可見到173及21位新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病例。我國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之發生率與亞洲各國相當,僅是白種人的1/15-1/30。由於國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較
少,因此,臨床上98%以上的糖尿病患都屬於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台灣地區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流行病學

根據台大戴東原教授和衛生署於民國74-75年針對台北市大安區、台北縣雙溪鄉、桃園縣八德鄉、彰化縣竹塘鄉、雲林縣四湖鄉及台南縣七股鄉四十歲以上居民,
所做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在總數11,478人中,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盛行率為6.23%,女性稍高於男性。單就台北市而言,與民國59-67年調查比較,其增加趨
勢與世界各國一樣。而且年齡愈大盛行率也愈高:40-49歲組為2.80%,50-59歲組為5.76%,60-69歲組為8.38%,70歲以上10.25%。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男女,體型肥胖者較易得糖尿病。如果將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體重(公斤)/身高(公尺)2]男性超過27、女性超過25定義為
肥胖,那麼女性糖尿病中有44.59%,男性糖尿病患中有17.97%,確屬肥胖;顯然比沒有糖尿病人口中的29.51%及10.17%高出許多。

 


 

糖尿病死亡率

依據衛生署統計,糖尿病死亡率近十年來已由1978年每十萬人口中6.5人,躍昇至1995年的33.97人,呈五倍之增加,而且從1979年以後長據十大死亡原因的第五位,若就死亡率增加幅度而言,則為十大之首。

特別是65-74歲的老年人口中,若依現有死亡率趨勢推演,當二十一世紀來臨時,糖尿病很有可能成為該年齡群,僅次於各種癌症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事實上,糖尿病與十大死亡原因中之腦血管疾病(中風)、心臟病、高血壓無不息息相關,其嚴重性不可言喻。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